最大菲氏葉猴種群來了!保護與研究同時展開
半年多前,云南省德宏州自然生態保護服務隊志愿者鄭山河在芒市軒崗鄉進行“野拍”時,意外邂逅一群菲氏葉猴,據他目測,至少有數百只。
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當地林業管理部門與研究機構的關注。歷經三個月的調查觀測,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為主組成的調查隊日前確認,這是目前國內單一區域內發現的最大菲氏葉猴種群,規模達到320只。
天地之間活躍著一群長尾精靈
菲氏葉猴又稱為菲氏烏葉猴,為靈長目猴科葉猴屬,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生性喜好樹棲群居。它們善攀緣跳躍,在樹木巖石間活動,有相對固定的活動路線,即使受驚逃竄時,也會次序井然。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怒江以西)、緬甸中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
身披銀灰色毛的菲氏葉猴,眼、嘴周圍的皮膚由于缺乏色素而顯得蒼白。它們一般體長55至71厘米,尾長60至80厘米,四肢細長。頭頂的毛有時呈淺銀灰色冠狀,腹面淡灰色或淺白色,幼猴全身呈金黃色。眉額之間有較長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長眉。
過去,它被當作是灰葉猴的一個亞種,2012年后,動物學家們通過系統發育證據,將其上升為獨立種。一直以來,學界很少有菲氏葉猴的研究和報道,它的名氣也遠不如滇金絲猴等。但名氣小不代表地位低,菲氏葉猴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
山野中的“乖孩子”組成大群體
此次發現的這個最大種群菲氏葉猴,生活在距離德宏州州府芒市直線距離僅十余公里的山中。
在高黎貢山下傈僳群眾口中,菲氏葉猴被稱為“獼末頭”,意為“尾巴很長的猴子”,因不像其它經常惹事的短尾猴、獼猴等,因此擁有很好的口碑。在當地群眾眼中,菲氏葉猴幾乎沒有破壞莊稼或者其他農作物的“不良記錄”,因此能與周圍的人們和諧相處。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生寧文鶴介紹,通過實地訪問和觀察,他們采集了一些菲氏葉猴的食物標本,目前統計下來有四五十種之多。不久前,大理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高黎貢山對一群菲氏葉猴的研究中,也揭示了這些“乖孩子”的舌尖生活。一年中,菲氏葉猴在森林中取食約50種食物,其中葉類食物占41.5%,果實占22.2%,種子占18.7%。短刺栲是棲息地最豐富的樹種,它的種子為菲氏葉猴提供了12.5%的食物來源。另據調查,菲氏葉猴取食的物種超過了棲息地中喬、灌木物種總數的40%。
蔣學龍研究員認為,野生動物種群在一個地區生存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芒市軒崗一帶發現的菲氏葉猴種群生存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棲息地保護是個永恒的課題
種種證據表明,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環境,仍是菲氏葉猴生存繁衍的重要條件,由于對棲息地植物多樣性的依賴,單一純林或許無法養活這些瀕危野生動物,這也給這個種群的保護敲響了警鐘。
此前,由于一些菲氏葉猴傳統的棲息地,特別是熱帶、南亞熱帶原始森林面積的砍伐和縮小,造成菲氏葉猴數量下降。“現在,我們已基本摸清了芒市附近區域內菲氏葉猴種群數量情況,有五群320只,種群狀況看起來良好,但也存在著人為干擾的情況。”蔣學龍不無擔憂地說。雖然在調查中,他們記錄到多只成年菲氏葉猴攜帶著金色幼猴,說明這個種群繁殖正常,但這個棲息地還不屬于任何保護區,而且與當地村民的活動區高度重合,因此受到人類較多的干擾。當地群眾還有種植人工杉木和其他經濟作物的行為,無疑會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帶來挑戰。
目前,為保護這一菲氏葉猴種群和棲息地,德宏州及芒市林業部門已成立了專業的巡護隊,加大對社區人口的宣傳。下一步,他們還將根據科研團隊對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保護政策和區域規劃,更好地保護這一珍稀物種。(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