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成活的新疆北鯢被放歸
萌萌的大眼睛,淘氣的小眼神,見到人來,不停地用它那新長出來的粉嫩嫩的前肢,像是在奮力向上劃水,又像是在親切地和大家打招呼。
這些出生在人工環境下、被稱為“北鯢”的39條小家伙,6月22日搬到大自然的新家。
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紀曉偉說:“39粒卵全部孵化成為小北鯢,孵化率100%,目前長勢良好,小北鯢已經長到黃豆芽一般大小了。今天,我們把首次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成活的39條小北鯢放歸自然棲息地。”
新疆北鯢,俗名娃娃魚,是目前新疆唯一現存的有尾兩棲動物,也是距今3.5億年的孑遺物種,被稱為珍貴的“活化石”,在脊椎動物系統演化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
新疆北鯢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小鯢科分類,系統演化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因而,新疆北鯢是我國生物寶庫中珍貴的物種資源。1998年,新疆北鯢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為“極危”,成為中國珍貴的種質資源,已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行列。
因抵御自然環境變化能力較差、自身遺傳多樣性水平低等原因,目前新疆北鯢野外種群數量僅存3000尾左右,分布在新疆溫泉縣海拔2100米至3200米的高山湖泊、山間小溪和沼澤濕地環境。5月22日,一條新疆北鯢在溫泉縣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自然產卵,產卵數為兩個膠囊共39粒。這是國家“極危”物種新疆北鯢首次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周淵 朱彤)
責任編輯: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