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
“有叔叔在,別怕!我保護你。”
(資料圖片)
7月29日晚上,姜長利在臨時搭建的獨木橋上晃晃悠悠,橋下是一夜暴漲的滾滾山洪,濁浪驚魂,背上的孩童嚇得不敢動彈,只好緊緊貼著他的肩膀。姜長利身后還跟著二十來個村民,正從受災嚴重的深山向縣城安置點轉移。
時間退回到34小時前的7月28日晌午時分,四川瀘州古藺縣遭受暴雨突襲的第二天,瀘州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隊員們剛在金蘭廣場安置點完成帳篷搭建,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顧得上吃口飯,又來了項新任務——去彰德街道龍爪村偵查災情。
“我報名!”
“讓我去!”
姜長利和張平還不等隊長安排立馬站了出來。當時的他們也許并不知道,平日里不過半小時車程的龍爪村這一去就是三十多個小時。可他們回憶起那個時刻,也總說,如果再選一次,依然會挺身而出。
進村,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暴雨和山洪交織影響,崩塌的山體斬斷了進村的道路,車輛根本無法行駛,只能靠雙腳徒步前往。
可他們還是低估了進村之難。一路上,一側的山體隨時可能垮塌,另一側緊鄰懸崖峭壁,中間唯一的小道僅有十公分寬,每次下腳都要屏住呼吸,滾滾洪流沖毀橋梁攔截去路,山路泥濘雙腳深陷,他們的身上濺滿泥漿。向龍爪村挺進的每一步都異常艱險。
正當準備向隊長報告情況時,空槽的信號欄給了他們沉重一擊——信號中斷,他們和隊伍失聯了。他們心里一沉,把龍爪村的情況也猜得個大概,大概率有村民被困深山,他們擦了擦鬢角的汗又繼續前行。
天色漸漸黯淡,早已饑腸轆轆,在目之所及的混亂中摸索前行,一口熱水都喝不上,他們只好干啃泡面,就著礦泉水湊合過一頓。
歷經足足15個小時、徒步30多公里,終于在凌晨兩點抵達龍爪村。此時龍爪村已是斷水、斷電、斷信號的一座孤島,臨近河道的平房被洪水沖得不見蹤影,山溝里的房屋也倒得倒、塌得塌。被困村民焦灼地等待轉移撤離,無助的氣氛籠罩著整個龍爪村,他們的到來如同投入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村民的希望。
可如何帶著二十多個村民安全轉移出村,是姜長利和張平面臨的又一難題。
一戶戶村民在他們的組織下有條不紊地轉移,突然,村干部告訴他們,山上還有戶人家遲遲未動。二人立即隨行前往,這戶人家房前鄰百十米深的懸崖,背靠滑坡嚴重的大山,垮塌的巖石已將房屋砸出一個大窟窿,整個房子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可這家老人任村干部和兒女說什么都不愿離開,固執地要守著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屋。“老輩,天災無情人有情,家園會重新建好的。”姜長利耐心勸說、深入分析,老人才慢慢放下顧慮,跟著救援隊員們撤離。
“小心!”張平正抱著一小姑娘渡河,在獨木橋上一個趔趄讓他差點跌倒,還好他眼疾手快,一把把孩子遞到了對岸,終是有驚無險。可他隨身的水瓶掉入洪流,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洪水沖走,當他回想起來也心有余悸。
隊員們就這樣背著、扶著、抱著,一路護送,終于在晚上九點多將龍爪村滯留山間的6名兒童、20余名鄉親成功轉移至縣城避險,這一夜,村民們在帳篷里睡得格外安穩。
在姜長利和張平轉移村民的那三十多個小時里,在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隊員們不舍晝夜的連續奮戰中,崇文中學臨時安置點建起來了,熱水供應、三餐保障、醫療救助,安置群眾有了安全的落腳點;金蘭大道恢復通暢了,各路救援隊伍陸續駛入,往來的車流添了些許喧鬧;地下車庫抽水機轟鳴,汩汩積澇抽排出車庫……在這場天災大考面前,瀘州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的隊員們或手握鐵鍬一鏟鏟清理淤泥,或肩扛水槍一點點沖洗道路,或不休不眠整夜值守安置點,或劈波斬浪在洪水激流中搜救被困群眾,或多方聯絡協助運送應急物資……他們身處抗洪搶險的不同戰線,卻一如既往地堅守著“人民至上”的統一信念。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關鍵時刻、危急關頭,警鈴一響,他們總是最快出發,最先抵達,沖鋒在前出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讓人民群眾在災難面前感到有依靠、有信心、有力量。(文/涂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