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明充滿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載體,不僅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它還積淀凝聚了豐富、深厚的中國文化。在生活中,我們一般把使用頻率較低、不太常用漢字,稱為生僻字。由國家標準委聯合有關部門發布的新版《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將于8月1日正式實施,將增加錄入萬余生僻字。
新版標準共收錄漢字88115個,比上一版增加錄入了1.7萬余個生僻字。其中包括近年來群眾反映較多的典型人名、地名生僻字↓↓↓
(資料圖片)
新版標準不僅收錄《通用規范漢字表》全部漢字,還可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的用字,能夠滿足各類使用需求,為傳承中華文化、增強中文信息處理能力、滿足姓名生僻字人群用字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標準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譚景春:咱們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歷史積淀會產生大量的字,這里邊就有生僻字。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用,現在不用了,就變成生僻字了。所以了解這些生僻字對于了解歷史、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也是非常有用的。
生僻字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已經開展了幾十年。新版標準出臺后,未來相關工作還在繼續開展,標準中的字庫也會不斷擴充。經專業審核后通過的生僻字都將被賦碼并錄入國標字庫,最終實現在電腦、手機等設備及信息系統中無障礙地輸入與顯示。
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永革:(生僻字)就像甲骨文一樣,我們現在好多人也不認識。但是通過(甲骨文)這個文字我們可以了解商代的好多社會現象。所以說生僻字我們研究透了或者把它保護下來,也是對當時文化的一種保護。
人名地名含生僻字 遇到麻煩真不少
在我們身邊,一些人名或者地名中也含有不少生僻字。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會給人們帶來哪些不便?
來自上海的蔣女士,總是會因為名字不常見而遭遇生活的小麻煩。
蔣女士:比方說App的這種小程序,包括我如果要實名認證的話,我這個名字是輸不出來的。輸不出來的話,我實名認證是過不了。過不了的話就有很多,比方說醫院的掛號軟件什么我就用不了。
蔣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她的身份證、社保卡上面的名字可以顯示出來,但是在銀行等其他地方就打不出來,平時銀行卡的名字都用拼音代替,每次遇到需要實名認證的時候,都要請相關工作人員協助解決。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冫口)子村,新老村名并行存在了多年。 村頭一個高約5米的門樓上懸掛著以前的村名“ (冫口)子”兩個大字。但是在村委會的標識牌上,該村的村名(冫口)字成了棧橋的棧字。
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政府工作人員尹馮婷:在手寫資料的時候,那個老字(冫口)(zhàn)是可以寫出來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的普及,在電腦里老版(村名)的一個字(冫口)現在是沒有辦法進行體現的。在綜合各方面考慮以后,我們選擇了用棧橋的棧字作為替代字。
村民們告訴記者,傳說清朝時一位軍官發現地圖上此地沒有名字,便集思廣益,讓當地人一起取名。部分讀書人觀察地形、方位和周圍物象,最終造出了“(冫口)”這個字和zhàn的讀音。村民們一直對老村名念念不忘,這里小學門牌等老村名的元素處處可見。
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棧子村村主任 付冠強:村民對我們老(冫口)子村名感情比較深厚。我們對村莊的歷史傳承到文明的延續,受這方面的影響,對(冫口)子村有深厚的感情。
“生僻字”數字化過程復雜
進入數字時代,有的人因為名字中的生僻字無法輸入和顯示,帶來生活的不便,有的歷史悠久的地名也因為當中的生僻字不得不找常見字代替。據了解,全國有大量人名、地名、古籍、方言中都包含生僻字,其中很多還尚未完全實現數字化。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跟表音文字不同。每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含義和字形,那么生僻字其實就是表意字所特有的信息處理問題。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中文信息研究室主任 黃姍姍:信息系統它要識別和輸出漢字需要一字一形一碼,一個字它要對應一個編碼,然后再有對應的字形才能夠正確的處理一個漢字。
生僻字編碼的標準化工作包括漢字的使用范圍、形音義正確性、字形區別與認同等工作,涉及語言文字、文化、信息技術和標準化等領域,較為復雜。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中文信息研究室主任 黃姍姍:(從)做篩查整理,提交國際提案,然后在國際標準化組織進行審查,然后再反饋到國家標準來同步更新,這個過程其實一般來說需要3到5年,就一個字從提交到進標準需要3到5年。
四十多年來,相關部門已研制、發布漢字信息處理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數十項,編碼標準中已收錄漢字近9萬個。但是由于多重原因,大多數漢字信息處理系統支持的漢字數量在二三萬左右,大量已經納入信息技術標準,本應在信息世界暢行無阻的漢字,被迫成為生僻字。
(來源:央視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