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舞臺和熒屏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緊密,紛紛化身為對方的素材來源,通過改編、創新等一系列操作,重新以新面貌在人們面前亮相。就在6月底,由同名電視劇改編的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便將開啟首演,而在此前,陳佩斯經典話劇《戲臺》則公布了將被改編成電影的消息。通過相互之間的聯動,無論是舞臺劇還是影視作品均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內容題材,同時也由此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受眾,而如何在聯動過程中保持高質量的輸出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關鍵環節。
多部作品接連立項、首演
13年前,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在全國掀起熱播,并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1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連續劇金獎等多個獎項。13年后,由該電視劇改編的同名話劇即將在6月底正式首演,并在隨后進行全國30城56場的巡演。
公開資料顯示,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故事背景和時間節點,從楊瞿兩家命運更迭著手,全景式、大跨度地展現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紀內,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重大歷史事件一一上演,并融入了兩個家庭之間情感與主義的矛盾沖突中。
《人間正道是滄桑》并非是近期惟一一部將舞臺劇與影視相連接的作品。就在本月初,國家電影局剛剛公布最新一批電影立項備案公示,其中一部名為《戲臺》的電影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原因則是該片正是由陳佩斯經典話劇改編而成,且影片的編劇同樣為陳佩斯,講述民國初年的故事:軍閥洪大帥攻占北平,正逢五慶班攜名角兒金嘯天要演出《霸王別姬》,不料接連發生流氓滋事、大帥霸場等意外。臺上臺下,侯班主等各色人物的命運陰差陽錯地勾連在一起,上演了一出舊世梨園的荒誕喜劇。
無論是《人間正道是滄桑》還是《戲臺》,均再一次向外透露著舞臺與熒屏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演出行業分析師黎新宇看來,近年來互為改編的作品數量不斷增加,涉及到話劇、音樂劇、兒童劇等多種演出類型,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互為改編讓內容擁有更加多元的形式,以展現內在價值,同時舞臺和熒屏也是互為輸送素材,由此讓兩個領域產生了聯動。
創作思維差異是門檻
盡管從表面上看,舞臺劇與影視作品同屬于文化產品的范疇,并經由表演來展現內容、情感等一系列體驗,但將這兩種內容形式進行轉化,并不是從一個作品簡單照搬至另一個作品上,中間多個環節均需要再創作。
“舞臺作品的展現在于現場的表達,在相對有限的空間內,將演員當下的表演與燈光、舞臺、音樂等方面進行配合,從而營造出不同的內容氛圍,突出的是現場感,而影視作品則在演員表演后可通過鏡頭的轉換,后期的剪輯、特效等方式,將影視作品進行多角度的包裝。二者的展現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在改編過程中也需要用不同的創作思維來重新演繹內容作品。”劇評人蔣穎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展現方式不同外,舞臺劇與影視作品還存在著時長上的差異,這便需要再創作者憑借著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積累的經驗進行取舍或添加,從而保證故事能夠實現完整的表達。
以話劇版《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例,該劇總導演陳薪伊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間正道是滄桑》在進行取舍時,將重點放在了人物上。“對觀眾來說,五個小時坐在劇場里是一種疲憊戰,我不習慣做這樣的戲,我還是想把戲限制在三小時之內。因此,必須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原有的楊、瞿兩家故事中取一舍一。為了這部戲,我特地又看了一遍帶彈幕的電視劇。我發現,年輕人和上一代人的理解的確有不同,在楊家兄弟中,他們既喜歡楊立青,但同時會同情楊立仁,年輕人對人物的情感共鳴非常強烈。這讓我決定,將話劇重心放在楊家。”
高質輸出延長生命力
不可否認的是,舞臺劇和影視作品通過相互之間的聯動,在豐富了各自的內容題材的同時,也由此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受眾。在業內人士看來,也正是因為觀眾對于相關作品有需求,才令改編作品的身影頻頻出現。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經典作品,只通過一種形式的展現無法將其內在價值完全展露在人們面前,這是實現改編的基礎要素之一。與此同時,觀眾對于改編作品的需求則是另外一項基礎要素。”在黎新宇看來,每一種展現形式均有獨特的特點,或現場感,或沉浸感,這就會賦予一部內容作品不同的色彩,而當觀眾對于某個內容作品產生較大的興趣后,往往不會因看到一種形式便徹底滿足,會萌生出更多的需求,想要看到該內容作品的更多樣貌,這就讓改編作品有了市場空間。
縱觀近年來的演出市場可以發現,不少改編作品均有著較強的市場吸引力,如經由小說改編而成的《盜墓筆記》系列話劇、《三體》系列舞臺劇,或是根據網劇《靈魂擺渡》改編而成的原創音樂劇《靈魂擺渡之永生》等,上演時均受到觀眾的追捧。
蔣穎表示,每一種表現形式之所以能誕生在市場上,均證明了該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殊之處,是無法用其他產品來代替的,而當同樣的內容在舞臺劇和影視作品之間聯動的過程時,觀眾的需求以及內容本身的價值是考量要素外,保持高質量的輸出也是改編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相關作品的生命力。
(記者 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