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1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前夕,逾70家影視傳媒單位及500多名藝人聯合發聲,直指切條、搬運、速看、合輯等網絡短視頻“二創”存在的侵權問題。幾乎同一時間,版權管理部門也積極表態,稱將對此繼續加大打擊力度。
3分鐘電影速看、××帶你看電影、電視劇情節解說……在許多短視頻平臺上,這類拿著原片素材,自行剪輯添加點評和配樂的二次創作蔚然成風。一方面,在碎片化時間和快餐文化時代,用戶樂于接受這種“濃縮”視頻,高效率地獲取故事的精彩情節和精彩畫面;另一方面,影視素材唾手可得,片段剪輯隨意為之,解說點評張口就來,極低的制作門檻,也為大規模量產及小號矩陣推送提供了可能。需求正旺,供給方便,這類視頻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產品”占到了短視頻平臺內容總量的10%左右,不斷蠶食正規影視市場的用戶和流量,損害著電影、電視劇制作方的利益。
根據《著作權法》,“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不算侵權。但如何界定“適當引用”,在實際操作中,卻并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一事一議,客觀上導致了“維權難度大,懲罰力度輕,侵權代價小”的現實痛點。可觀的流量效益,幾近于無的連帶責任,平臺自然難有動力去打擊種種“二次創作”。可問題在于,當導演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被解構,編劇精思妙想的懸念設置被劇透,演員千辛萬苦的動作臺詞被拼湊,也就大大透支了電影、電視劇的市場價值,無異于竭澤而漁。
短視頻“二創”的野蠻生長,讓人們再次看到了侵權問題的無處不在。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面對“拿來主義”的創作者,作為傳播中介的短視頻平臺,不能以“民不舉官不究”規避責任,更不能在法律的“是與非”上咬文嚼字,而要從社會影響的“好與壞”上考慮問題。主動全面履行主體責任,切實加強版權制度建設,完善版權投訴處理機制,探索“二次創作”與影視制作共贏的方式,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才是講責任有擔當的表現。
更進一步看,隨著傳播手段的發展、傳播介質的多樣,侵權注定是一個隨傳播方式迭代更新的課題。避免規則的一時滯后,成為亂象的滋生盲區,就要不斷在全社會強化版權保護意識。每個人都繃緊這根弦,對涉嫌侵權的內容保持警惕、用腳投票,版權保護才不會被架空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