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無印良品北京巴溝華聯店在北京工商局海淀分局日常抽樣檢測時不配合,且多款銷售產品未登記,甚至有清除后臺記錄的行為。距檢測已經過去將近一周,涉事門店依舊正常開門營業。
中國網財經記者聯系到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目前事情還沒有進展,如果有后續進展會隨時聯系。
9月26日,無印良品上海總部工作人員回復中國網財經記者的問詢,表示:“工商局人員要求無印良品北京華聯萬柳店關店,而商場方要求在工商局人員離開后,再次開店營業。在商場方已知曉再次開店可能會受到處罰的情況下,北京華聯萬柳店再次開店營業。”
9月26日下午,記者走訪無印良品萬柳華聯店發現,店內多名顧客在挑選商品,支付結賬,營業正常。多位在店員工拒絕向中國網財經記者透露有關檢查的更多信息,并表示:“營業并未受到影響,有任何問題向無印良品上海總部詢問。”
“拒檢”背后原因難明
據媒體報道,9月21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委托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無印良品北京巴溝華聯店銷售的木制家具開展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檢。面對抽檢,店鋪工作人員存在抵觸心理,拒絕配合抽檢工作。
在抽檢現場,無印良品方并未表現出積極配合的態度。現場視頻顯示,在執法人員出示行政執法證和抽檢通知書并表明來意后,無印良品店長將執法人員帶入倉庫。在執法人員抽檢商品時,發現檢測商品并未在現場擺放,店長向新華社記者解釋說:“選購商品的消費者不多,因此并沒有上該商品。”
當天,執法人員還要求檢查被抽檢商品相關的票證賬簿、貨源、數量、存貨地點、存貨量、銷售量等信息,但遭到店內工作人員的拒絕。在執法人員堅持下,該店店長同意在其內部商品系統內查詢被抽檢商品信息。但執法人員看到,此時系統后臺無信息登記。
對此,無印良品上海總部則回復稱,當日工商局人員要求對3款商品各兩件進行抽查,分別為櫸木衣架、低型餐桌/橡木和組合式木架/2層/白橡木。在執法人員發現店鋪現場無實際庫存的情況下,使用店鋪系統進行庫存查詢,但系統未能確認庫存情況。
無印良品上海總部同時還表示,該行為被認為是店鋪對工商局抽查工作的“不合作”。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商品科科長王健表示,目前已經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進行了取證,下一步將根據調查結果做出相應了處理。
隨后,中國網財經記者向無印良品上海總部詢問無印良品北京巴溝華聯店的關閉時長,店鋪重新開張后面臨的處罰,以及應由店方還是商場方承擔的問題,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品牌研究專家顧環宇向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對任何品牌來說,遵守當地的法律是一個品牌基本的門檻,如果這點都做不到,就不用談全球經營和品牌的本地化。不遵守當地的法律、不配合相關部門的執法工作,這是很大的問題。任何一個國際大品牌,那一定是方方面面都表現得比一般品牌更加優秀,包括尊重當地法律,尊重當地有關部門的執法,尊重當地文化。
紡織服裝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對此事則提出疑問:“門店不配合不代表無印良品不配合,是否門店管理者需要更上層管理者批準才會配合?”同時也表示,“出現這類情況理,這類跨國公司應該去反思,單一事件如果激烈對抗影響的是企業長遠發展,哪怕抽查單個門店有問題,積極配合還是會得到諒解的。”
“關店也會影響商場生意的,既然接到關店又開店這背后肯定有原因,第三方無法解讀。”程偉雄如是說。
4年9降搶奪市場
2012年至2016年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期,2011年時僅有36家店,2016年底便已開出第200家。在中國和日本的領頭下,無印良品在東亞地區的業績不斷增長。
不過,伴隨擴張,以及消費者對性價比要求愈加苛刻,無印良品在中國近兩年的發展亦開始不斷出現瓶頸。
8月底,無印良品宣布在中國市場近4年來的第9次降價,此次降價最高幅度達四成。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無印良品2019財年一季度,無印良品中國市場營收達184.4億日元,同比增長18%。而相比之下,其本土地區就略顯“拖后腿了”。日本本土市場同期營收為688.3億日元,同比增長6.5%,利潤僅僅上升 1.3%。
集團總裁Satoru Matsuzaki 松崎曉在財報會上稱,無印良品將會繼續投資中國,因為日本市場的人口老齡化,以及門店飽和令公司不得不進行海外擴張。
想要中國的市場卻不配合監管,這樣的無印良品到底能走多遠?(記者 段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