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年后,震區鮮花綻放
媒體人在東汽聆聽東汽的發展歷史。
□本報記者 杜一娜 文/攝
曾經參加過“5·12”特大地震報道的《華西都市報》記者李逢春,雖然在震后不忍再來這里,但是10年間還是來過3次。他說,震后3周年采訪時,看到的是北川重“立”;這次深度采訪,他看到了北川的安定、繁榮和大發展。10年,可以讓北川人走出陰霾了。
10年前,一場特大地震讓四川都江堰、德陽、綿竹、綿陽北川等地遭受重創;10年間,勤勞勇敢的四川人民在全國的援建下讓這里換了人間。
萬畝玫瑰園花香襲人,年畫村的年畫娃娃走出了國門,曾經臟亂差的水月社區建起了民宿,北川新縣城的巴拿恰(羌語:商貿街)笑迎中外賓客,東方汽輪機公司的設備國內外聞名,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的國之重器8萬噸級模鍛液壓機一錘砸出C919大飛機的起降架……
5月5日—6日,來自全國近30家都市報媒體的總編輯及記者,參加了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舉辦的“十年看巨變——全國都市報媒體四川行”活動,見證了震區的10年巨變。
鄉村振興 宜室宜家
綿竹,“5·12”地震中極重災區之一。然而,10年后,綿竹的每一個角落,滿眼看到的都是希望。
綿竹孝德年畫村,粉墻黛瓦,蘇派建筑。在村中參觀,每一面墻上都繪著喜慶的年畫娃娃,千姿百態,表達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每一幅年畫,都有不同的主題,而感恩是表達最多的。震后,江蘇省對口援建綿竹。“常思援建之情,常懷感恩之心”書寫在墻上,也刻在綿竹人的心里。
如今,綿竹年畫村的年畫年產值達8000萬元。直接或者間接從事年畫創作的人員達1500余人,年畫藝人們多次受邀赴美、英、法、日、韓等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展示和銷售綿竹年畫。年畫村內,有四匯齋、三彩畫坊、南華宮、軒轅年畫等年畫作坊30余家,極具代表性。除此之外,年畫村還不斷將年畫產業化。在打造年畫村、建立年畫博物館、興辦年畫超市的同時,還積極打造“民俗文化產業園”。產業園集年畫的制作、展示、銷售于一體,結合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等配套了商務酒店、休閑娛樂設施,有效拉動了當地經濟。
距綿竹市城區11公里,1.2萬畝大馬士革玫瑰和3000多種月季花正在盛開。這里被稱為“中國玫瑰谷”。“5·12”汶川特大地震也曾讓這里傷痕累累。災后重建時,綿竹市土門鎮通過土地流轉,引進戰略投資伙伴,以玫瑰種植、香氛科技和溫泉度假為依托,打造出一個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園,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稱號。
“中國玫瑰谷”充滿浪漫與溫情,讓參訪團成員停不下拍照的節奏。被眼前美景深深吸引的同時,大家也感慨頗多。“災后重建不僅僅是重建被毀的群眾屋舍,更要考慮產業發展和百姓增收問題。玫瑰谷項目恰恰走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子,賦予災后重建鄉村‘高顏值’,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條。”《北方新報》副總編輯楊永利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說出自己的觀察感受。
而在另一個地方,都江堰市柳街鎮水月社區,小橋、流水、人家,觀光、打牌、住家,民宿旅游發展得有模有樣。村民不僅震后重建了家園,還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民宿經濟。他們對農村閑置房屋進行景觀化改造和利用,以旅游經營的方式,為游客體驗鄉村生活提供休閑、餐飲、住宿的接待場所,積極對外介紹和傳播千百年形成的川西林盤。據該社區的黨支部成員周仕強介紹,黨員率先開放自家院落進行改造,同時形成一對一幫扶小組,幫扶目標和任務均以“黨員聯系戶”公示牌的形式掛在院落外的墻上。
《南國早報》副總編輯陸冰梅在參觀過水月社區后很有感觸。她說:“這是精準扶貧很好的模式,尤其是黨員發揮了很大的模范先鋒作用。民宿的設計很有當地特色,樹屋浪漫閑適,詩人之家很有文化氣息。感覺生活在這里的人,物質和精神都是富足的。”
工業恒強 且歌且行
綿竹市漢旺鎮,是中國首批57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是以工業聞名的工業重鎮。于1966年建廠的國家級企業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簡稱東汽)便建于此。10年前,因為距離震中直線距離僅30公里,漢旺鎮的東汽受災嚴重,2200多臺設備損毀,東汽廠房、家屬區成片倒塌,直接經濟損失27億多元。
在漢旺鎮地震遺址,記者看到了歪斜倒塌的居民樓,看到了樓體上巨大的裂縫,看到了漢旺廣場的鐘樓,時鐘永遠停留在10年前5月12日14:28那一刻。
然而,地震并沒有震垮東汽人的精神。一周后,東汽便恢復生產。兩年后,東汽在德陽的新基地竣工投產。如今,東汽的產品遍布國內27個省區市,還進入了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產燃機銷售到白俄羅斯,分包件遠銷美國和德國。
《西海都市報》副總編輯郭建強在參觀過東汽后感到十分震撼。“一個星期后復工,兩年后移址重建,并且在研發和制造方面繼續挺起共和國工業脊梁,其中所蘊含著的精神力量足以感召我們奮進。”
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晶報》總編輯胡洪俠在對比漢旺鎮地震遺址以及新東汽基地后連連點贊。他認為,漢旺鎮的鐘樓在大地震后保存至今,象征著川人堅韌不拔、屹立不倒的精神。東汽人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形成了令人敬佩的“東汽精神”。
離東汽不遠的中國二重集團(簡稱二重),也有著一股堅韌頑強的拼勁兒。據二重相關負責人曹強介紹,二重在2013年4月10日投入試生產的8萬噸級模鍛液壓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打鐵匠”,這臺機器可以“一錘定型”。國產大飛機C919的機身、機翼、艙門尤其是起落架等七大部段上百件關鍵件都是產自這臺“大錘”之下。更加令人震撼的是,這臺超級巨無霸“打鐵匠”,總高42米,僅單個零件超過75噸的就有68個,整體數量和單件重量均屬世界第一,挑戰了目前人類制造極限。
面對如此震撼的“打鐵匠”,郭建強豎起了大拇指,他說:“各種巨型能量機械承載著我國上天入海之夢,可以說是中國人用精密設計、高效組織、不懼艱險寫就的宏觀詩篇。”
《春城晚報》副總編輯張明對東汽和二重印象特別深刻,感受非常強烈。他說:“國之重器確實讓人振奮,在制造領域原來我們還有這些先進與領先的設備!”國之重器讓張明感到非常驕傲,他認為,之前,大家了解得少;之后,媒體人應該做更多宣傳,向更多的人傳播國家的實力。
北川重建 涅槃重生
北川老縣城,是當時的極重災區之一。北川中學初中部遺址上,如今只有一個籃球架和一個旗桿靜靜地立著。
震后,北川新縣城選址安縣安昌鎮以東2公里處,取名永昌,寓意永遠繁榮昌盛。兩年4個月后,由山東援建的北川新縣城在此建成,為了感謝山東省援建的情誼,城中的主要干道取名山東大道。新老縣城相距30公里,約半個小時的車程。
在北川新縣城,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巴拿恰,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業街。羌風、羌情、羌土、羌韻,被北川的羌族人民在這里生動地展示給全國慕名而來的游客。北川人將信奉的圖騰又繪在了門頭與墻壁上,把羊頭的形狀也演繹得或胖或瘦,他們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招攬著游客,他們的臉上已很少看到悲傷。
而在北川新縣城內,還有一處在建的項目——綿陽(北川)通用航空產業園令人期待。據綿陽(北川)通用航空產業園管委會機場管理服務局局長林強介紹,該產業園共計引進90億元,匯集了14個通航項目,圍繞研發、制造、運營、培訓、維修、旅游及航空運動、航空賽事等重點打造。園區中,規劃建設的北川通用機場,是四川唯一、全國首批國家級航空飛行營地,利用北川羌城旅游區國家5A級景區和周邊的九皇山、九寨溝等景區資源建立起降點,2020年可以建成使用,實現通航旅游飛行。
《齊魯晚報》特別報道部主編石念軍來北川已經有5次了。新北川就是一個嶄新的小城,從人少到人多,從空曠到繁華。他說:“10年,每個人的‘重生’,都殊為不易。”
《新消息報》副總編輯邱青春則是第一次來當年的震區。她說,震區在經歷了那么多驚心動魄的傷痛之后,一切又回到了從前的安然、寧靜,逐漸又走向繁榮、美好。“感受最深刻的是,震區人民巨大的付出、無比堅強的精神以及不忘恩情的感恩情懷,像龍門山上的綠色一樣濃郁而深沉,真的非常感動。”
有一組數據也可以讀出北川人目前生活的狀態。四川省統計局于5月7日發布了“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從這份報告中我們看到,2009年—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經濟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其中,北川在10個極重災縣中年均增長15%,比較靠前。10年來,39個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3.1倍,10個極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萬元大關,其中,2017年,北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3194元增加到11814元。2017年,都江堰市、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19.4%,其中,北川年均增速達到28.8%。
5月6日下午,參加“十年看巨變”活動的總編輯及記者們,在北川遇難者公墓參加公祭,深切緬懷當年地震中逝去的遇難者。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堅強,愿這里的人民永遠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