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給予平臺,把相同愛好的人聚集起來,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有效方式。”“社交平臺上的交流是一種弱關系的交流。”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讓我們看到“思辨之光”促進青年成長。2023年8月21—22日,第六屆全國基礎教育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教育研討會在中華中學召開。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分指導委員會(籌)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創新教育和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南京市中華中學共同承辦。
(資料圖片)
基礎教育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大咖名師們這么說……
會上,著名批判性思維專家董毓作了主題為《什么是問題分析和解決?——批判性思維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認知》的主旨報告,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徐飛、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余黨緒、南京大學呂林海、北京師范大學趙國慶、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等各位專家就批判性思維在普通高中的課程實踐、與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心智語法與教育方法、與深度思考的關系、思維培養之省思等專題內容作了大會報告。來自全國大中小學校的教師代表齊聚現場,共同見證批判性思維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培育和成效。
“批判性思維首先始于有問題,然后做探究,提出自己對問題的解決。”董毓指出,從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到進一步探索破解“錢學森之問”,再到最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批判性思維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徐飛則從人性視域、學科融合、交互建構三個方面深入介紹了批判性思維教育如何在高中階段開展,以及如何積極引導師生在“質疑-共解”中培養批判性思維。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余黨緒多年來致力于將“批判性思維”引入語文教學。現場他以《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小性兒”舉例,引導老師們結合文本和整本書尋找信息、背景,進行實證研究,探究黛玉“小性兒”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對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達成更真實的理解。
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聯動
讓青春在思辨中飛揚
“社交媒體給予平臺,把相同愛好的人聚集起來,是促進人與人交流的有效方式。”“社交媒體是一種弱關系的交流,它缺少肢體語言,在社交媒體你看到的只是文字和表情包,因此線上交集是對線下交集的一種削弱。”本次研討會中還設置了一場特殊的觀摩課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辯論賽。觀摩課上,中華中學的高中生們利用批判性思維就“社交媒體改善還是削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一主題展開激烈辯論,呈現出敢于質疑、理性思考、創新解決的思維能力,獲得觀摩專家的一致贊賞。
據悉,自2013年以來,中華中學就深耕于批判性思維教育領域,是國內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先行者。2022年,該教育成果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中華中學黨委書記李兵告訴記者,回顧十年歷程,中華中學在學生思維教育上一直堅持“求真”“求實”“求新”,力求讓批判性思維成為貫穿學生終身的能力。本次研討會的召開,也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階段的相互聯動和融合,展現了批判性思維推動育人方式轉變的獨特作用。
展現批判性思維教學真實樣態
課堂觀摩精彩紛呈
此外,本次年會還設有兩個課程觀摩環節,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批判性思維與學科的融合,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階段的老師開設8節觀摩課,并有專家點評和講座,以中華中學的師生為主角,展現了基礎教育階段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真實樣態,提供了教學范式,生動的場景引起與會代表濃厚興趣,觀摩之后展開了熱烈討論。
本次研討會前還舉辦了第六屆全國基礎教育批判性思維教育研習班,共30名學員參加,培訓班課程針對從事基礎的教師量身打造,不僅講授批判性思維的最權威最先進的理念和框架,而且還聯系基礎教育的閱讀、寫作與測試,議論文與高考,研究論文的寫作和教學方法的傳授。
通訊員 張笑暄 劉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李晨
攝影 朱思琪 部分圖片由學校提供
校對 陶善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