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德國《焦點》周刊網站8月11日刊登題為《一場反對美國指令的悄然革命在歐洲開始》的文章,作者是德國《商報》前總編輯加博爾·施泰因加特,全文摘編如下:
當美國總統拜登唾沫橫飛宣布對中國采取一項又一項限制措施時,西方經濟遵守著自己的規律。關鍵詞是“脫鉤”。
(資料圖)
對美國來說,好消息是:歐洲經濟界已經理解了“脫鉤”這個關鍵詞,并且正在脫鉤。壞消息是:歐洲經濟界正在與美國的政治指導方針脫鉤,而不是如其所希望的那樣與中國脫鉤。美國總統不再被接受為監護人。歐洲正在解放自己。
盡管拜登發表了各種好戰宣言,盡管奧拉夫·朔爾茨播放了溫和的背景音樂并自豪于把“脫鉤”淡化為“去風險”,但經濟界每天都作出不同的決定。
他們奉行自己的基于價值觀的政策,只不過他們的價值觀是對話和伙伴關系。他們不想教訓中國人,而是想和中國人做生意。
德國的偽善——每個中小企業都知道——在國外是賣不出去的。因此,一場悄然的革命開始了,其最大的反叛就是禮貌地無視美國的指令。以下是事實: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至2022年間,歐洲從中國的進口額幾乎翻了一番。中國是歐盟遙遙領先的最大商品供應國。
·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同期歐盟的電子產品、機械設備和相機的進口增幅尤其大,分別增長14.88%、8.76%和4.45%。盡管人們擔心中國正在利用自己的技術進行間諜活動,但進口仍然增長。
·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歐盟最大的稀土和其他能源轉型及數字化關鍵原材料供應國。
·歐洲汽車制造商對中國的銷售蓬勃發展。僅去年一年,汽車出口額就達到240億歐元。
·貿易流也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去年歐洲最暢銷的三款電動汽車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朔爾茨和馮德萊恩不會樂意聽到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全球貿易政策論壇項目負責人瑪麗安·施奈德·佩青格說的話:“在歐洲,政府的想法和公司的做法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美國公司在無視白宮指導方針或只是形式上遵守這些指導方針方面也足智多謀。
與歐盟不同,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美國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從中國的進口下降了5%。盡管如此,美國公司與中國的關系比官方數據顯示的更為密切。
供應鏈被重新調整: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高科技產品方面,2017年至2022年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下降了14%,而美國從中國臺灣地區和越南(它們又從中國大陸進口大量產品)進口的產品則獲得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來自中國的產品對于美國敏感產品的制造仍然至關重要。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查德·鮑恩解釋說:“我們從經合組織的數據中能夠看到,在產品運往美國之前最終組裝地點發生了變化。過去在中國進行最終組裝的公司現在可能會在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或泰國進行組裝。”
結論是:西方政府正在欺騙自己。它們的劃界政策違反了歐洲的基本利益,因此經濟界大部分拒絕遵守這種政策。(編譯/聶立濤)
責編:海聞、張青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