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廣東省政協召開“以綠美廣東為引領 打造高品質生態”專題協商會,組織省民主黨派、省工商聯負責人、政協委員,與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職能部門負責人進行現場協商。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開局良好并取得初步成效。”協商會上,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建斌作情況通報時表示,在推進綠美廣東“六大行動”方面,全省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7616萬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1%。已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3.5萬畝,提前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完成森林撫育提升187.8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94%。全省建成森林鄉村9個、綠美古樹鄉村9個、綠美紅色鄉村10個,完成礦山治理1.23萬畝,建成森林步道和綠道193公里、碧道461公里、生態海堤36公里。
(資料圖片)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去年12月,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通過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今年年初,省政協把“以綠美廣東為引領 打造高品質生態”議題列入年度協商計劃。協商會前,省政協組成調研組,結合打造“綠美廣東·委員在行動”品牌和重點提案督辦,赴河源、梅州等地市開展實地調研,委托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政協開展同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并形成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廣東省在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還存在差距和不足。聚焦打造高品質生態,調研組從構建高標準生態格局、推進高效率生態治理、打造高質量生態環境、發展高賦值生態產業、培育高品位生態文化五個方面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及早籌劃綠美廣東升級版;建立健全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加快設立綠美廣東建設基金;探索推行排污權交易和水權交易、林業碳匯交易等區域性補償機制;強化生態文化傳承與創新等。
建議穩步開展GEP核算
協商會上,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是多個省民主黨派代表發言的關鍵詞。在調研報告中,廣東省政協調研組建議,穩步開展GEP核算,推動GEP“進規劃、進決策”,將GEP核算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依據,推動GEP、GDP雙增長。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副主委、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熊水龍建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探索推行GDP與GEP雙軌并行的評價考核體系,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同時,統籌編制全省生態產業化指導意見與指南,有效指導生態產品科學化選址,明確負面清單、準入門檻、情景化使用指引和實施轉化建議,助推生態產品服務效益最大化。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省委會副主委、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經理張志兵在發言時提到,建議制定全省統一的GEP核算指標體系、技術規范和核算流程,加快出臺GEP核算省級標準。利用陸地、海域的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數據,集成應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從實際發生原則、確定關鍵參量、明確核算因子等方面,改進完善并確定契合廣東實際的GEP核算方法。
廣東省政協常委、致公黨省委會專職副主委黃小彪建議,建立生態信用制度,將生態保護、污染排放、節能減排等行為納入信用評價范圍,探索建立生態信用與金融信貸、行政審批等掛鉤的聯動獎懲機制,健全和完善生態信用修復機制,加強生態信用修復信息共享。
針對上述建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郭躍華在作回應交流時表示,省發改委已制定相關文件,推進GEP核算工作。他提到,深圳鹽田是較早探索GEP核算的區域,并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核算制度、規則和體系,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在GEP核算方面未來要進一步向先進地區學習。
建議試點成立自愿減排交易中心
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也是與會代表關注的重點話題。“廣東作為最早開展林業碳匯開發、交易的省份,具有先行先試的經驗。”民進省委會副主委、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小琴建議,支持廣州碳交所、深圳碳交所開展更多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試點成立自愿減排交易中心、森林碳匯實驗研究中心,積極探索構建生態發展保護區、森林資源生態價值的實現機制,同時探索開展紅樹林碳匯交易、海洋碳匯交易等,統籌推動“雙碳”目標實現。
民建省委會副主委潘銳波在發言時建議,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指導縣區積極探索林業碳匯交易,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劃定、營造一批標準化、示范性碳匯林業項目,創新碳匯價值實現機制,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于海平在回應時表示,廣東正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同意,開放碳排放權等期貨品種在廣州期貨交易所上市。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荃關注到,碳排放目前主要是通過核算來進行統計,而核算中的關鍵指標是碳排放因子。她表示,未來碳排放要逐步從核算轉向測量或監測的方式進行,其中碳排放因子、碳測量、碳計量等都屬于前沿科學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基礎研究,為推進“雙碳”工作打下基礎、掃清障礙。
南方日報記者 余嘉敏 祁雷
通訊員 徐炎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