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孝昌縣陡山鄉深入推進“鄉賢回歸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行動,立足本鄉農業“田多地廣”資源特點,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為基礎,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種養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作為一名75后“新農人”,陡山鄉大廟村鄉賢胡建初對優質稻種植情有獨鐘,他牽頭成立了四季紅種植專業合作社,個人出資購置機械流水線育秧設備1套,旋耕機、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等6臺套,在京珠連接線兩側流轉土地建設種植基地800畝,托管農戶土地1500余畝。2022年底,合作社實現年產值500余萬元,直接帶動210名農民年人均增收8500元。
“我們合作社2018年成立以來,從當初200多畝土地增值到800多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品種主要有早稻、中稻、再生稻、晚稻,因為現在農村的勞動力不足,所以我們盡量使用機插秧進行栽插。”孝昌縣四季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建初說。
合作社高效的機械化生產服務成為當地村民的首選,許多村民干脆將農田交給合作社托管,自己選擇外出或在合作社打工,這樣一來,他們除了土地租金,還能賺到額外的打工收入。“以前種田不賺錢,這幾年把田都租出去了,我們在這打工一年多,收入有3萬元。”陡山鄉大廟村村民胡海清說。
合作社還與周邊農戶簽訂種植協議,每年按國家水稻收購保護價收購,降低農戶種植的市場風險,讓種糧能賺錢。針對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的農戶,合作社收取一定費用,開展代耕代種代管服務,全年有償托管土地1500畝,讓外出農戶種糧賺錢更省心。
“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育秧基地,爭取能滿足三千畝的插秧面積,將不能正常耕種的土地全部流轉過來,不讓土地撂荒。一方面給村民一部分租金,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收入,期望打造成陡山的一張名片。”胡建初說。
(湖北日報客戶端通訊員 鄒圓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