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從教近7年,發表學術論文22篇,其中中國科學院一區論文12篇,申請發明專利14項;他是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81班學生最喜愛的班主任,所帶班級六成學生考研上岸;他是優秀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多名學生考取985名校博士生……他就是江漢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梁濟元,學生們口中的“鋼鐵俠”。
梁老師是科研“鋼鐵俠”
2016年9月,梁濟元從南京大學來到江漢大學,一直從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他以實驗室為家,科研工作不分晝夜,更沒有周末和節假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做科研要爭分奪秒!”他總是第一時間將文獻資料、學術信息分享給團隊的學生們,帶領大家一起攻堅克難。為了趕進度,他經常加班至深夜查閱文獻、或在實驗室與研究生討論課題。“梁老師經常是比我們還早到辦公室,晚上比我們走得還晚,做起科研來比我們還拼,大家也就不好懈怠了。”學生劉曉浪說。
他感染了課題組每一名學生,課題組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江漢大學2023屆畢業生郭馳深受梁濟元影響,求學路上取得諸多科研成績,即將前往東南大學攻讀博士。他說:“梁老師是很純粹的一個人,做事情有韌性,做科研能堅持。我們常說自己的老師是‘鋼鐵俠’。這個昵稱也是因為老師不斷付出,將我們鑄造成堅韌的鋼鐵。”
梁濟元積極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田納西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術科研機構開展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工作7年以來,梁濟元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在國際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4項,獲湖北省“楚天學子”人才稱號。
班級學生60%考取研究生
“學校讓我有家的感覺,每個學生都是我需要關心的家人。”梁濟元2016年9月從南京大學來到江漢大學任教,他扎根教學一線,開始以校為家、以學生為家人的育人之路。
專業課難學,學習成績墊底,班級凝聚力不強,學習氛圍不強……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81班曾是學院的“頭疼”班級。
“@王海峰,7時來我辦公室一趟。”打開181班班級QQ群,搜索“辦公室”關鍵詞有近百條記錄。
班主任梁濟元找全班28名學生一一談話,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和興趣愛好。溝通時他仿佛像溫和的大哥哥,聽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和困擾,鋼鐵俠柔情的一面展現給了學生,平時學生找他,他總會第一時間出現。“梁老師真的是住在學校的感覺,很關心我們,隨時找他他都在。”181班曾經的班長董秋卓說。
大二時,梁濟元在班級做考研動員,他做了詳細的PPT給學生介紹相關情況,他記得28名學生的各科學習情況,和學生一一交流,做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備戰考研時,梁濟元隔三差五到自習室看望大家,送上零食,加油打氣。考研關鍵時期,他更是挨個和學生聊,了解學生復習進度和目標院校具體情況。
“考研過程中其實有很多時候堅持不下來了,梁老師總是給我們鼓勵,給我們加油,專業復習他也給了很多指導。”目前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研的張林軒說。202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181班共有17人考取研究生,升學率高達60%。
希望成為給學生鼓掌的人
“今天我是學生的引路人,明天我希望成為給學生鼓掌的人。”這是梁濟元的心愿。
梁濟元是學生的良師,總是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梁老師總是鼓勵我們,還手把手帶我們查閱資料和文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對專業學習越發自信,對科學也越來越感興趣。”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大三學生王震說。初入大學,王震對所學專業感到迷茫躊躇,在梁老師的悉心關懷和幫助下,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進,已發表多篇SCI論文。
每個進梁濟元課題組的同學都要經過三個月甚至半年的系統培訓,每周召開課題組會集體研讀論文,他逐字逐句給學生指導論文,滿滿的紅色修改痕跡,“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要“走正路”。在梁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指導的每一屆研究生,均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不少學生進入名校繼續讀博深造。
2023屆碩士研究生郭馳、杜康已分別被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郭馳還獲評湖北省教育廳第九屆“長江學子”。2020屆碩士研究生黃高旭在國際期刊上連發3篇研究論文,申請發明專利4項,獲評湖北省教育廳第六屆“長江學子”,目前正在華東理工大學讀博。
他帶的學生學科競賽成績同樣優秀,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湖北省大學生化學(化工)學術創新成果報告會等專業學科競賽上屢獲佳績。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梁濟元在三尺講壇立德樹人。“一切為了學生,無怨無悔。”他用仁愛之心,在學生心里播種春天,播種理想,播種力量。(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易俊 實習生 顧雨晴 劉樂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