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56個民族,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56個民族,56道菜”,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呼倫貝爾各民族的傳統美食。
呼倫貝爾地域廣袤,風光多姿,在茫茫草原與大興安嶺森林之間,珍藏著豐富多樣的原生態綠色食材。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呼倫貝爾燦爛的文明和多元的飲食文化,為呼倫貝爾人的餐桌上提供了更多的美味,進而促進了呼倫貝爾各民族飲食文化的相互交融。
蒙古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紅食”“白食”“奶茶”
蒙古族牧民視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
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香氣沁人的奶茶,潔白香醇的奶皮,鮮嫩多汁的手把肉,焦香四溢的烤羊排,每一樣都讓人垂涎欲滴。蒙古族飲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富于蒙古族特色的民俗和禮儀文化,無不滲透、浸漬在這些精美的飲食之中。
蒙古族稱肉類食品為“烏蘭伊德”,即紅色食品的意思。肉食品是養育蒙古族的主要食品。育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的肉食品主要來自狩獵產品和家養牲畜。狩獵得來的動物包括野兔、鹿、黃羊等等。而平常食用的主要是家養的牲畜,以羊為主,牛次之,一般是不殺馬的,因為在他們認為馬是比較尊貴的動物。
當辛苦一天的牧人冒著凜冽的寒風,回到蒙古包里與家人圍坐,捧起熱騰騰的奶茶時,會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蒙古族節日婚嫁的飲食習俗維系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成為聯絡情感、增進友誼的紐帶;全羊席上優美的祝詞、熱烈的氛圍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圖畫……
鄂溫克族
“烤列巴”
“鄂溫克酸奶子”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的絕大多數人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以及富饒美麗的興安嶺山林及其周邊山區,生活在不同地域的鄂溫克族,飲食文化各具特色。“列巴”是俄文譯音,是俄語里面包之意,而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的烤列巴,則多了幾分當地鄂溫克的特色,篝火上,架一座小鐵爐,鄂溫克人叫它為“別氣”。鐵皮被松木燒得快紅了,一種叫做“單拉格溫”的平底鍋上,放著一張面餅,送進鐵爐內去烤。一會兒,列巴就好了,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俄羅斯族
“列巴”“蘇伯湯”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的少數民族。“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卜多切成塊,而不切條,再加以牛肉和奶油熬煮。最著名的還是烤制列巴和制作啤酒,列巴作為俄羅斯族人的主食,可以說一日三餐都離不開。
達斡爾族
“柳蒿芽”
農歷四、五月,是青黃不接的季節,每到這時達斡爾族婦女采集野蔥、江蔥、野韭菜、槍頭菜、黃花菜和柳蒿芽等野菜做菜食。其中柳蒿芽為達斡爾人傳統的野生菜食,每年端午節前夕,是采集柳蒿芽的季節,家家戶戶,院里院外,到外都是晾曬的柳蒿芽,整個村鎮都沉浸在柳蒿芽濃郁的清香之中,到冬季用曬干的柳蒿芽燉豬腸或排骨,是達斡爾人普遍喜歡的菜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