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為促進不同國家青年一代人文交流,增進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發展變化的深刻認知,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托,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第六屆來華留學生征文暨短視頻大賽活動于2022年5月拉開帷幕。
此次活動面向全體來華留學生、留華畢業生、海外院校漢學院學生學者征集征文或短視頻作品,得到了國內外高校、教育機構及留學生個人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經過征文比賽評委會的評審,最終評出獲獎征文一等獎5篇,二等獎8篇,三等獎16篇,優秀獎31篇。大連海事大學哥倫比亞籍物流工程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ARROYAVE MARTINEZ DANIEL(羅丹)征文作品《邂逅在未來》(征文指導教師:賀俊丹)憑借生動流暢的描述、真摯熱烈的情感、獨具創新的思路榮獲征文優秀獎,其作品入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一書,并將在相關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媒介發布。
ARROYAVE MARTINEZ DANIEL(羅丹)
在校內外各類活動和平臺上,海大留學生正在積極展現來華留學的所見所感,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美麗中國,向世界傳遞中外文明互學互鑒的美好情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海大留學生在更廣闊的舞臺講述留學中國的故事、展現留學海大的風采。
附: 羅丹征文作品——《邂逅在未來》
未來:“是從現在往后的時間,是相對于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刻而言的未來時間,它是一個時刻,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這是摘自網上的一段對該詞解釋。但是,在我看來,未來不僅僅是代表時間的概念,也是一種發展的趨勢,還是一種希望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一名來自哥倫比亞的留學生,我的名字叫做羅丹。因為地理的因素,我們的國家比中國要晚十三個小時,因此,家鄉的朋友們稱中國人為“活在未來的人”。可能是人的天性使然,人們總是對未來充滿了好奇,希望自己擁有穿越到未來的能力。對我來說,來到中國就等于是穿越到了未來,為了完成我這個小小的童年夢想,我選擇來到中國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選擇大連海事大學作為我圓夢的地方。當我與中國邂逅的那一刻,我產生了一種疑問,雖然這里的城市建設也和我的家鄉哥倫比亞一樣繁華,但是他們取得這樣的成就僅僅用了三十年時間,這就不得不讓我對其中的奧秘要探索一番。通過在中國生活的這段時間,我覺得我得出了這樣兩條重要的結論。
首先中國人對于自己的未來是有規劃的,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先通過細致的分析,認真的規劃之后才開始著手實施的。比如說我看過中國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的探月工程,文章中的一段寫著:“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領導對外宣布,中國探月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3年內,一顆屬于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2020年之前,中國研制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要知道,說這段話的時間是在2005年,以那時候的中國科技水平發布這種規劃無異于是“癡人說夢”。但是到了2020年,人們發現,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號奔向月球,開始實施采集月壤樣品的任務。不少網友贊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當然,這里面科學家的辛勤勞動是成功的最大因素,但是,在我看來,中國人對于自己的未來的規劃才是成功的原動力,沒有未來規劃何來的后續時間表?
其次,對于生活他們是充滿希望的,他們認為雖然生活中遇到部分波折,但是總體向好,持續向好的本質是沒有變的。就拿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來說,中國人對于它的接觸比我們哥倫比亞要早一些,那個時候也沒有特效藥,但是中國人堅信未來會好的,未來一定會找到特效藥戰勝疫情。現在只要聽從安排,一切都會向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因此才會有了政府一道封城的指令,全體市民全部自動自覺在家隔離的全球奇觀。沒有對未來的希望,何來的抗疫勝利?
對我來說,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還是很短的,還有很多的東西我沒有接觸到,因此我也沒有特別深的感受。但是對于未來,我相信中國人是很重視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未來是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地方,是他們想要邂逅的地方。同樣,也是我與中國繼續邂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