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學建筑系講師Kimvi Nguyen帶來的藝術展《三座山》于設計樓G層開放。
(資料圖)
(西浦設計樓《三座山》展覽)
本場展覽展示了Kimvi在江西省資溪縣清涼山中所建結構的印刷圖像,源于她對中國農村鄉土設計和行為藝術的研究。該研究得到了西浦的支持,以及溪美術館“鹿棲駐地計劃”的資助。溪美術館坐落于清涼山,是一座無墻的露天美術館。
(西浦設計樓《三座山》展覽)
Kimvi說,她在清涼山中建造的結構全部由附近容易獲得的建筑材料組成,例如瓦片、木材、石頭、竹子和茅草。
她說:“我想通過簡單的幾何圖形來進行設計,并使用當地的可持續材料,與鄉村社區和諧共處。
“我的設計靈感來自于這片地區的山區景觀,而設計本身主要由建筑結構的功能和周圍環境的氣候條件所決定。"
(位于清涼山的《三座山》)
在作品的第一座山中,竹子和茅草是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
Kimvi說:“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山谷里一處已經腐敗的竹結構,茅草則來自鹿棲小鎮里用來養鴨和鵝的棚屋。”
(“第一座山”)
作品的第二座山是用屋瓦和木頭建造的,當地人也用這種屋瓦來蓋房。
Kimvi解釋說:“我決定使用屋瓦作為主要部件是因為它們的耐久性,特別是在潮濕條件下能保護下面的木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Kimvi的身體被作為測量尺寸,她站立時橫向伸長的臂展和手臂向上伸直能夠到的最高處被作為該結構的寬度和高度,代表了建筑設計中人類尺度的應用。
她表示:“這兩個結構的材料都是經過特意選擇的,它們的材料品質截然不同,是對探索森林作為一個生態循環系統所進行的反思。”
(“第二座山”)
上述兩座“山”是狀似山形的建筑結構,而第三座山實際上則是支撐著前兩座“山”的清涼山本身。
Kimvi說:“第三座山,即清涼山本身,代表了自然環境,以及村莊與自然的共存,而這種和諧共存也是鄉村的魅力所在。”
據Kimvi說,當地村民通充分參與到了整個創作過程中,展現了他們的傳統手工技法。他們的參與對于讓這些建筑結構擁有真實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至關重要。
(村民吳師傅用竹棍進行測量)
Kimvi說:“從2022年6月到8月,我一直待在這里,期望在當地村民、他們居住的空間、生態系統以及作為藝術家的我之間建立一座橋梁。
“我在村子里生活了兩個月,這讓我能夠更舒適、更個性化地進行體驗,并建立起對該地區特有的文化的理解。”(記者:錢懿 翻譯:錢懿 圖片提供:Kimvi Nguyen、錢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