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汪和平教授智庫團隊聯合馬鞍山市鄉村振興局開展了馬鞍山市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分配與消費調查研究,為精準制定鄉村振興政策、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決策參考。
調研團隊重點關注農村低保戶、特困戶、易返貧致貧人口以及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切實兜住農村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底線。根據各縣區自主摸排,結合專項走訪調研情況,通過資料對比,對6個縣區143萬農村常住人口進行了調查。圍繞貧困戶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對全市脫貧戶進行摸排,把脫貧戶劃分成“先行富裕戶”“一般脫貧戶”“托底保障戶”三類,進行分類差異化幫扶。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和消費持續穩定增長,與普通農村居民的差距逐漸縮小。農村低收入群體每年人均收入增長率都在8%以上。這意味著,脫貧攻堅以來,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和消費實現了快速并持續穩定的增長。這種增長特征使得農村低收入群體人均收入、消費與全市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縮小。從農村低收入群體與一般農村居民的分項收入比率來看,兩者外出務工收入的差距相對較小。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作為幫扶救助的政策手段,有效克服了農村低收入群體外出務工的信息和能力障礙,從而提高了外出務工收入水平。但在當地工資收入方面,農村低收入群體與一般農村居民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意味著一般農村居民的當地工資性就業機會可能會更多一些。
調研團隊還分析歸納了幫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農村低收入群體界定難以把握。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相比于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低收入群體,一些家庭的平均工資僅比基本水平稍高,沒有納入基本的保障范圍;低保對象的家庭人均純收入比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高,卻又不能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因而更易發生返貧致貧。農村弱勞動力就業潛力有限。由于身體條件、教育水平和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導致了農民工存在就業渠道少、就業意愿差等問題。農村低收入群體就業穩定性差。農村低收入勞動者由于文化程度有限,掌握就業技能少,無法獲得較好的就業機會。通過走訪調研發現,60歲以下的城鄉結合部農村低收入家庭就業率較低,部分農村普通勞動力就業意向不高,存在就業周期短、不穩定等問題。農村低收入群體老齡化嚴重。由于城鄉發展差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遷往城市,農村剩余人口老齡化嚴重。根據實地調查,除去政策幫扶類收入,農村60歲以上老人的收入主要來源為養老金和低保金、特困供養金、社會救助等。農村低收入群體抵御風險能力弱。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主要依靠家庭零星打工收入或者政府救助。大部分農村低收入群體由于年齡、文化、身體等原因,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差,就業相對困難,抵御風險能力弱。
根據調查結果,調研團隊提出了深入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幫扶工作的對策建議。分級分類落實幫扶政策。根據農村低收入群體致困原因和發展需求,分級分類開展針對性、差別化幫扶。尤其是對邊緣監測戶做好精準摸底篩查工作,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逐戶核準信息,逐戶研判致貧風險,并建立風險臺賬,落實防貧監測預警保障機制,幫助補齊短板,防止新的貧困發生。針對不同類型農村低收入群體,因戶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堅決防止返貧,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引導農村弱勞動力就業。針對農村低收入弱勞動力自身條件有限,就業前景不好的情況,可以幫助他們在自己的生存環境中找到工作,并以工作來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加強當地的弱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為其精準設置技術含量低、工作強度小的就業崗位,使其在保證身體機能不受損害的情況下增加工作崗位,提高工資待遇。對有意愿的企業和工廠,實行減稅等優惠措施,降低用工費用。其次要增強弱勞動力的就業觀念,促使弱勞動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使他們在求職中獲得應有的社會價值,鼓勵為家庭發展、家鄉發展做貢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機制。針對農村低收入群體養老問題,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建立養老助殘機構,建設養老助殘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設施,培育區域性養老助殘服務中心。發展農村幸福院等互助型養老,支持衛生院利用現有資源開展農村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把社區志愿者引進鄉村,充分發揮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志愿者在技術上的優越性,在充實生活的基礎上,提高養老品質。完善就業服務和教育幫扶體系。深入開展教育幫扶工作,健全從幼兒園至大學的各個時期的補助制度,真正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上,確保農村低收入兒童得到優質的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同時大力加強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努力改變成年人的思想觀念、提高勞動致富技巧;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健全特殊人才市場,開展就業指導,舉辦公共性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流通等。建立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及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強化對低收入家庭的監督管理,并實施長期動態管理。首先,要設立對低收入家庭的監督體系,對其基本情況、生產、醫療、教育、住房、社會災難等基本數據進行全面的跟蹤和監控;其次,要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構建預警系統,例如,運用“大數據”,對監測到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建立了相關的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范圍。促進開展新型經營模式。隨著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以優勢產業為支撐,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要促進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經營凈收入穩步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逐漸實現規模化生產,調整產業布局,推動工業發展。同時,要借助各層次扶農支農政策,發展一批具有一定技術價值和帶動效應的產業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