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3日,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以下簡稱“‘互聯網+’國賽”)在重慶大學順利舉辦。在決賽中我校奪得2金4銀5銅,這是莞工首次在“互聯網+”國賽斬獲金獎,也是學校在此項國家級賽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零的突破
(資料圖)
國賽首次奪金
據悉,本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重慶大學以線上比賽的形式舉行,共覆蓋參賽國家和地區111個,報名參賽人數1450萬余人,參賽項目340萬余個。最終,1128個項目入圍此次“互聯網+”國賽總決賽現場比賽,含高教主賽道中國大陸參賽項目502個,中國港澳臺地區參賽項目25個、國際參賽項目150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參賽項目150個,職教賽道參賽項目150個,產業命題賽道參賽項目90個,萌芽賽道參賽項目61個。
今年,我校共有6個項目從國賽網評中脫穎而出,進入現場總決賽,爭奪金獎。我校各參賽隊伍準備充足,發揮出色,在“互聯網+”國賽這個國家級創新創業舞臺上展現出了莞工學子的青春風采。
經過國賽網評和總決賽的線上評審答辯,《同夢藝術——幼小初OMO智慧音樂課后服務領航者》《鋰工正極——首創低耗生產磷酸鐵鋰助力碳中和》2個項目獲國賽金獎。《拓撲優化抗沖擊結構SLS成型技術——航天科技賦能運動裝備》《鵬澄凈水——國內首個垃圾滲濾液全量化處理技術開拓者》《方科能源 中國生物質熱能系統定制專家》《高能HPSC——復材結構連接件一體化方案領軍者》等4個項目獲國賽銀獎。
此外,《東方咖啡-科技拓咖農之路,文化塑民族品牌》《太儲減碳——國內源頭固碳植質封存先行者》《激光燒結柔性TPU材料的輕量化設計、快速制造及運動康復應用》《廢舊電池正極材料的一體化再生利用》《低成本磷酸鐵鋰材料制備》等5個項目獲國賽銅獎。
全力護航
厚植創新創業沃土
學校高度重視比賽,備賽期間,校黨委書記成洪波,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馬宏偉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相關部門、學院對備賽工作情況的匯報,并對項目培育相關工作作出指示和部署。“互聯網+”國賽總決賽前,學校領導班子赴學生中心為6支參賽團隊提供賽前指導與勉勵,鼓勵莞工學子發揚莞工精神、賽出莞工風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
學生工作部、團委、教務處、后勤管理辦公室、安全保衛處、網絡中心連同二級學院上下聯動,全力保障本次總決賽線上參賽的各項工作,為參賽師生排憂解難,為學校取得今年的優異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東莞理工學院根植地方、立足東莞產業特色、放眼灣區發展大局,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校友創業歷史,常態化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并積極推動實踐訓練與“互聯網+”等雙創賽事無縫對接。
在平臺、場地、師資、人員、資金等方面,學校持續加大競賽支持力度,“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相互融合促進,真正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今年7月14—15日,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以下簡稱“省賽”)在我校松山湖校區舉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我校安全、平穩、有序、順利完成了賽事活動,為全省高校帶來了一場雙創盛會。并在省賽中斬獲金獎17項,銀獎10項,銅獎7項,圓滿實現“辦賽精彩,參賽出彩”的目標。
莞工在本屆賽事上取得的成績,是學校多年來深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成果體現。2018年,我校獲評“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2022年,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獲評為“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創新創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學校將始終堅持“以卓越的創新教育與實踐造福社會”的價值追求,把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學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著力培養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逐夢不止
金獎團隊感觸深
【同夢藝術——幼小初OMO智慧音樂課后服務領航者】
“我們終于實現自己的夢想了。”當聽到“同夢藝術”獲得“互聯網+”國賽金獎后,項目負責人、學校2019屆畢業生沈聰激動萬分。從2016年的30平方米的小店開始,不斷突破創新,到開發出融合六大中國傳統元素的音樂課程,沈聰以百折不撓的創業者精神把這場長達四年的“長跑”堅持了下來。他說:“相信過程,功不唐捐。”
“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能取得這項成績,沈聰很感激學校的支持,感恩學校黨委副書記李忠紅、廣東農業農村創業學院院長曾準以及學校勞丹、史海峰、黃藝琦、楊帆等指導老師的一路指導和鼓勵,感謝一起并肩作戰的隊友。
對于項目的未來規劃,沈聰還有很多想法,他希望在鞏固企業市場規模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音樂+中國元素”的課程開發,也期待在母校給予的平臺上越走越高。
【鋰工正極——首創低耗生產磷酸鐵鋰助力碳中和】
“當知道我們的項目獲得金獎時,我和黃宏坤激動地跑下樓將喜報傳遞給老師和成員,整個備賽群的老師都在為我們慶祝。”來自化學工程與能源技術學院2020級應用化學卓越計劃的楊浩是“鋰工正極”項目的負責人。
他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只是想著盡力做好一件事。”
在國賽備賽階段,為了讓項目更加完美,楊浩和團隊成員精益求精,自主尋找項目不足的地方,并結合老師的意見認真修改。從前期準備到登上國賽舞臺進行路演和答辯,團隊每個成員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核心成員黃宏坤和林樺,但他們都全力以赴地堅持到最后。沖刺階段時,團隊成員們每天幾乎都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指導老師化學工程與能源技術學院李超博士每天都會來好幾趟,在團隊里待1到2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與同學們一起熬夜打磨項目,陪伴團隊共同走到比賽最后一刻。(撰文:雷菲、游偉峰、萬礎瑤、劉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