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辦學的道路上,每一位師生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與貢獻者。西安歐亞學院建校27周年系列活動即將啟幕,官微特開設“開放之聲”專欄,以師生個體的視角與親身經歷,窺見學校在開放辦學之路上所做的探索、努力與成果。
(資料圖)
第五期我們邀請到西安歐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2002屆校友汪洋,人居環境學院2015屆校友魏立明、2019屆校友安力岸以及人文教育學院2004屆校友劉晶,以他們的畢業故事為主線,看他們帶著歐亞DNA一路遠行。
自建校伊始,每年,歐亞都會輸送五六千名畢業生走向社會。每一位帶著歐亞DNA或走上崗位、或建立個人事業、或致力于服務社會的歐亞人,都在踐行著“和而不同”的校訓,也因此成為歐亞開放辦學之路的有力印證。
2011年,魏立明來到歐亞時,學校的2號樓(現今西C座教學樓)還未投入改造。他加入了“意視設計工作室”,在2號樓5層這個小空間里開啟了豐富的校園實踐。
“印象特別深的一件事就是,學校會讓學生們來承辦各種活動,迎新晚會、運動會、畢業典禮等等,包括活動設計、燈光、舞美、現場秩序和走場等都是學生負責,當時我們工作室參與了很多活動,而且團隊里每個小伙伴都有自己擅長之處。”
回憶起剛入學的模樣,魏立明說曾經自己去敲門都會膽怯,“加入工作室后的歷練改變了這一切”。大二時,魏立明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從一兩百人的活動起步,逐漸走到了可以去承接5000余人的大型活動。
在魏立明來看,母校歐亞是一所真正踐行著“和而不同”的學校。“畢業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歐亞給了我能做更多選擇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無論是畢業后進入創意公司,還是后來選擇第三次跨行創業,這都與我在歐亞的經歷有關。我真的做到了勇敢去選擇自己內心喜歡的事情。”
如今,魏立明的創業版圖已經走入了第四年,他帶領著一支獨立團隊從事非遺行業,業務板塊涉及到漢字與活動的內容開發、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銷售等,目前已經在全國的23個城市里鋪設了55家各類型的門店。
“學校帶給我的第一個人生關鍵詞是選擇,另一個關鍵詞就是堅持,創業一路走來實際上并不容易,不變的是無論在校還是畢業創業,學校一直都在為我給予支持。現在,我們和信息工程學院、艾德藝術設計學院等分院都有合作項目。”
談及未來,魏立明充滿信心地說,“我會更加努力地去做漢字這個事情。就像登山一樣,‘上山’去探求活字、漢字,也‘下山’去探究商業,讓更多人認識活字、認可活字,更重要的是去使用活字,這樣活字才能繼續傳承上百年,這也是我作為歐亞人的使命和堅持。”
來自人文教育學院的2004屆校友劉晶,畢業后進入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從事英語教育行業。2014年,劉晶回歸母校,真正踏上了一次專業化兒童教育的歷練之路。
2018年,劉晶開始在兒童創新教育領域實踐多樣的嘗試,“在學校工作中我也看到了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因為一些批評和指責,漸漸喪失了創造力,學校的專家們給我們做了很多有關創造力的講座,我也是慢慢明白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創造者。所以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倡導帶動更多孩子受益,讓他們更加明朗地成長起來。”
劉晶將自己對兒童教育的探索定義為“一件非常有使命感的事情”,正如人文教育學院“兒童教育觀”中指出的那樣:“我們認為兒童是靈性的生命……每個兒童的成長都是基于這個生命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教育是陽光和水,可以滋養卻不可以替代。”
劉晶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正是兒童科創領域,以人工智能器材為載體,做中學,學中玩,帶領孩子去不斷地發現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也和人文教育學院有許多合作,一方面一起去合力開發一些學習課程,另一方面就是參與一些實驗項目,以及指導學生競賽等。”
2021年,劉晶再次回到學校,這次她以校友企業家的身份連同其他校友企業一起,與胡建波教授進行了交流。
“當時我自己是比較迷茫的,因為疫情剛平息下來,感覺自己的事業不是特別有起色。”再三猶豫后劉晶帶著梳理好的商業計劃書參加了活動,她坦言自己非常感謝這個機會,“胡院長幫我梳理了很多業務上的困惑,給了我特別寶貴的指導,我將業務都做了調整,帶著團隊專注于擅長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有使命感。”
2015年,安力岸入讀歐亞人居管理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安力岸看到了學院的BIM工作室正在招新,“平時接觸到的大多數圖紙都是二維的,當時我自己也有些疑惑,難道這類制圖就只有二維,沒有其他方式?后來看到了BIM技術的三維應用,我一下感覺到——這就是我想學的。”
不同于一般社團面試,BIM工作室有著很嚴格的招新考核,“一級有四五十個人去面試,老師們就給大家出題、培訓,再統一組織考試,最后只有十四五個人通過。”與招新考核相應,BIM工作室配備了鏈條完整的培養模式,先是老生帶新生,再是實際項目培訓、軟件培訓,最后是校外實訓,“大二的時候,工作室的王彩雪老師和麻文娜老師就已經帶著我們工地現場,去實際觀摩施工現場。”
“所以我們很早就已經具有了工程現場的相關施工經驗,”安力岸說,“并不是說我們多么熟悉應用,而是起碼已經有了一個從學生到以后職場化的經驗鋪墊。”
安力岸將這種實訓室的打磨稱之為“對知識的培養”,在專業層面上讓學生掌握從平面圖紙到BIM三維模型的應用,其次讓他深有感觸的另一方面正是學校“對人的培養”。
“我們從大一就開始積累BIM技術應用和工程經驗,在工作室老師的帶領下,每年都去參加陜西省甚至國家級的專業競賽。”在唐都杯、秦漢杯等BIM大賽中,安力岸所在的團隊曾多次捧回獎項。
在今年的陜西省青年職業大賽中,安力岸獲得了BIM技能組的第一名,被評為“陜西省技術能手”。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榮譽,“因為我們跟各大單位的人才精英一起去比拼,很多是來自西北設計院、中建、中鐵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他們有非常豐富的項目經驗,但在比賽競賽這方面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在學校參加競賽的積累,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在陜建八建建筑設計研究院BIM深化所,安力岸如今承擔著團隊負責人的工作,帶領著20余人的技術團隊正參與西安市“未來之瞳”的項目建設。作為技術團隊的統籌角色,安力岸說,“我們對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在BIM領域內實現‘技術引領’”。回顧母校生活,他不無感慨,“學校的知識沉淀、技能沉淀和競賽沉淀,是我大學中最驕傲的事。”
今年五月,來自信息工程學院2002屆的校友汪洋出版了《能識人,會說話:一本書搞定職場社交》一書,獲得廣泛好評。作為“深圳讀書會”的創始人,汪洋認為自己從擔任城市閱讀的推廣者到成為知識沉淀的分享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然而然的過程。
2007年,汪洋在深圳創辦“深圳讀書會”,他最初的計劃是“做一個基于閱讀興趣的小圈子”,從閱讀的興趣倡議開始,讀書會逐漸聚集了一群愛讀書的小伙伴,“后來慢慢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力,我們又將讀書會在公眾場合做成了分享會的形式。”
從2007年8月1日開始,“深圳讀書會”每周都會舉辦一次分享活動,到現在為止,已經堅持了十五年。就像管理學大師柯林斯曾說過的“運氣偏愛堅持”,漫長的時間歷程印證了汪洋的堅持,也成為了他連續創業的“運氣”加持。
回顧起自己連續創業的經歷與摸索,汪洋認為改變的契機正發生在歐亞。1999年,汪洋入讀歐亞信息工程學院,加入了學校的“求索讀者沙龍”社團,后來又成為了社團的第二任社長。
“剛進入社團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當時普通話也非常不標準,說話也幾乎沒有人能聽懂,”汪洋回憶道,“但我一直都記得,我加入社團發言的時候,大家都來鼓勵我。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越來越敢于去上臺發言,當然,普通話也變得越來越‘普通’。”
而他至今還印象深刻的第二個場景正是,大二時在學校參加的一次“校長接待日”活動。“學校了組織‘校長接待日’,我參加的那次正好是胡院長來跟我們見面,我當時提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但是胡院長非常和藹,還給我提出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汪洋說自己后來遇到困難時總會想起當時聽到的回答,這也成為了他堅持創業的力量來源之一。
多年如一日地堅持閱讀推廣,汪洋因此還收獲了一個“汪書記”的親切稱呼,“參加讀書會活動的時候,大家都這樣喊我,后來我干脆也把微信名改成這個,簡單好記。”從2012年成為“深圳市閱讀推廣人”到2016年獲頒“深圳十大公益人物”,汪洋目前正在實踐的項目立足于“全民閱讀”,他說“希望吸收更多專業的力量一起來做閱讀推廣這項事業”。
“因為在任何時代,閱讀都排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與時俱進。我們需要閱讀、需要分享,才能繼續向前走。”汪洋同時寄語學弟學妹們:
我知道大家從學校進入社會都會經歷一個迷茫期,這個迷茫期里會碰到很多困難、很多問題,希望同學們能夠在閱讀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