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的眼神緊盯顯示器,她“錙銖必較”地在天平上稱取精確到微克的藥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從容不迫的記錄反應結果,直到與預想實驗結果相符合,緊鎖的眉頭才漸漸舒展,露出滿意的笑容。她脫下實驗外套,邁著堅毅地步伐走出實驗室,雖有些疲憊,但微微上揚的嘴角難掩內心的喜悅。
她是張皓博士,攀枝花學院釩鈦學院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名青年教師。2018年在西南交通大學完成了碩博連讀畢業后,同年10月來到攀大。她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醫用材料和材料表面處理,研究方向為醫用金屬及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和金屬防腐蝕表面處理技術。她發表過SCI論文7篇,EI論文1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SCI一區1篇,SCI二區3篇;同時承擔了七個項目,今年她成功申請到“鎂基血管支架表面仿生內皮功能的自修復涂層構建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資料圖】
恰逢機遇定初心,敏而好學啟新程
在未進入攀大之前,她早對攀大工作氛圍、人文環境、科研條件了解些許,這些都來自于她在攀大畢業的愛人的介紹,那時還未畢業的她對攀大好感度很高,心里萌生了到攀大工作的想法。
機緣巧合的是,2018年1月,學校為對接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攀西區域經濟板塊建設,組建了釩鈦學院,建立之初,學院積極的引進人才,6月即將畢業的張皓也關注到這一引才消息,在詳細了解到攀枝花釩鈦材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高度重視科研,釩鈦學院擁有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等消息后,工作后想繼續在專業領域研究的她更加堅定了要來攀大的決心。
10月來攀報到,張皓感受到了學校如陽光般溫暖的關懷,人事工作人員熱情迎接,學校提前妥當安排住宿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關注新老師成長適應問題,設立導師制,幫助大家更快適應教學、科研和學校生活。導師會把教學資料毫不保留的發給張皓,讓張皓旁聽課程,幫助她積累教學經驗。在導師的悉心指導、傾囊相授下,張皓也孜孜不倦、敏而好學,迅速成長,在學校評審講課質量時,表現優異,獲得一致好評。
研路重重萬難關,迎難而上勇奮進
“人要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改變可以改變的,適應無法改變的,并想辦法改善它。”這是張皓面臨困難時的樂觀態度。
釩鈦學院主要科研方向是工業材料,但張皓專業研究領域是生物醫用材料和材料表面處理,這與學院研究方向具有一定差異,面臨專業資料稀缺、實驗室器材設備不足等問題,她的科研路可謂困難重重。
直面困難,張皓迎難而上,她向學校申報科研啟動經費采購實驗器材,去西南交大或者川大做實驗以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同時還積極地申報科研項目。當學校了解她的科研需要生物學評價實驗時,積極幫助她與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溝通,助力雙方合作以拓展攀枝花本地生物學評價方面的實驗條件。
面對未來的科研路上,張皓滿懷希望地說道:“盡管醫用器械的成果轉化時間很漫長,但是我還是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并一直堅持!”
研路有果應實踐,三尺講臺圖創新
誰能想到剛進校兩年多的張皓成功申請到“鎂基血管支架表面仿生內皮功能的自修復涂層構建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的立項。張皓作為學校重點支持的研究型人才,在前期的實驗探索和發表論文的基礎上積極準備申報項目,并參加了學校每年組織的申報書撰寫培訓;在寫申報書的時候,主動向專家和前輩請教,多次實驗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并通過學校找校內外專家幫助,仔細修改完善,最終在學校的大力支持、積極推薦下最終申報成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對于能在眾多老師中脫穎而出獲得這份在她看來“努力加幸運”的榮譽,她說“感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感謝學校的幫助,獲得基金資助只是新征程的開始,以后還要踏實工作,爭取做出高質量的研究工作”。
“面對新的身份要有責任上的轉變,讀研究生時,就是單純的在實驗室搞研究;開始工作之后,第一就是要權衡自己的重點,規劃時間和精力,要通過閱讀最新的文獻,把握研究熱點;第二就是盡快搭建起最基本的實驗條件,用申請下來的學校科研啟動經費置備實驗設備;第三是充分調動學生做科研的積極性,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這是她對新入職同事成長的建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張皓博士知道,作為科研者要在實驗室里,凝結出智慧和實踐的心血;作為教師,要站在三尺講臺,繼續播撒著光和熱,任重而道遠。她將一如既往地不斷求索下去。(編輯/張子萱 李亦川 左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