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關于科技創新、逐夢深空的內容,讓“90后”吳凡感到強烈共鳴。
在過去幾年中,吳凡的許多快樂時光,都與一種“小星星”有關——
2013年,吳凡和一群小伙伴組隊參加歐盟面向全球高校征集50顆立方體衛星的QB50項目;
2015年,吳凡參與設計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發射升空;
2018年,由吳凡擔任衛星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設計師的“龍江二號”微衛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1993年出生的吳凡從小對航天知識有著濃厚興趣,現在是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航天學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所在的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力量”。
專研衛星姿態控制
相比于普通衛星動輒上百公斤甚至上噸重的“大身板”,微納衛星尺寸小、重量輕,適合執行試驗性航天任務,應用廣泛。
“十三五”時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也有吳凡的身影。
衛星姿態控制,是吳凡的專長。他最常做的實驗,就是在電腦前屏息凝視微納衛星的運行軌跡——在漆黑的實驗室里,小衛星模型緩緩前行、優雅旋轉,每一絲變化都牽動著他的心。
“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相當于它的眼睛和四肢,其可靠性、穩定性及精確度是安全飛行和成功執行任務的重要保障。”這位年輕航天人的追夢路上伴隨著一個個難題和挑戰。
2016年初,吳凡迎來大考——擔任“龍江二號”微衛星的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設計師。“龍江二號”重量只有47千克,而當時具備同樣獨立地月軌道轉移能力的衛星重量都在它的4倍以上。這就意味著“龍江二號”要在嚴苛的重量、尺寸約束下完成任務,研制難度比之前高出好幾個量級。
成功無捷徑。
為優先保障“龍江二號”有效載荷,推進系統、星箭分離機構、天線等均采用全新設計,吳凡和團隊師生不停分析計算,一個難點一個難點地破解。
2018年5月,“龍江二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當調度員播報這一信息時,吳凡如釋重負。
2019年2月4日,在與荷蘭、德國無線電愛好者的共同接收下,一張由“龍江二號”拍攝的地月合影傳輸到團隊電腦上。銀閃閃的月球,伴著藍瑩瑩的地球,在深邃星空的映襯下格外迷人……這張照片被《科學》雜志刊登,英國媒體稱“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
“這張地月合影是我們逐夢深空、探索未知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自己有幸成為其中一名小小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吳凡說。
留校任教繼續耕耘
追尋吳凡背后的足跡,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寂寞時光。趕往自習室的匆匆腳步,假期泡在實驗室的身影,熬夜等待的實驗結果……都記錄著吳凡的追夢之路。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不要在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是吳凡在追夢途中領悟最深刻的道理。
如今,吳凡即將博士畢業,他的選擇是留校任教,繼續耕耘自己的航天夢。
一往無前的追夢路上,新藍圖讓吳凡更有前行的力量。強化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在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都讓他倍感振奮。
“看到浩瀚無垠的風景,得益于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身處最好的時代,最大的珍惜就是盡己所能,為這個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吳凡說,他將努力在小衛星領域提出更多原創性理論,讓小衛星性能更優、研制更快捷,帶領更多年輕人在逐夢航天的路上唱響“青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