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時面對的困難再次引發關注。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近期關于如何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的討論越來越多,在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看來,這與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密切相關。“目前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條件改善了,人均壽命有所延長,加上出生率相對較低,在可預期的未來之內,60歲以上人口在社會中占比將會越來越大,也會凸顯老齡化的問題。”
73歲的王大爺就是個例子,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自己住在順義區,有一次特意帶著75歲的老伴兒到海淀區某公園遛彎兒,卻被擋在了門外。安保人員要求王大爺出示健康碼,但他手里只有構造簡單的老年機。“沒有健康碼就是不讓進,白走了大老遠”,王大爺沮喪地說。
針對老年人普遍遭遇的“健康碼”使用問題,此次印發的《方案》明確,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風險地區,除機場、鐵路車站、長途客運站、碼頭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場所外,一般不用查驗“健康碼”。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為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
同時,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為有效解決老年人無法使用智能技術獲取線上服務的困難,建設改造一批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老年服務站等設施,為居家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失能、留守等重點群體,提供生活用品代購、餐飲外賣等服務,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出行、就醫、消費等活動,也將得到更多便利。《方案》要求,優化老年人打車出行服務,保持巡游出租車揚召服務,對電召服務要提高電話接線率。引導網約車平臺公司優化約車軟件,增設“一鍵叫車”功能,鼓勵提供電召服務,對老年人訂單優先派車。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動支付、電子客票、掃碼乘車的同時,保留使用現金、紙質票據、憑證、證件等乘車的方式。
日常就醫方面,提供多渠道掛號等就診服務。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簽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同時,醫療機構還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事實上,相關舉措已經在部分地方有所規定。在11月5日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就介紹稱,到2020年底前,北京所有醫療機構將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其中包括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在醫院入口增設老年患者“無健康碼”綠色通道等。
此外,在日常消費方面,《方案》還要求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
在王鵬看來,除了為老年人保留傳統服務方式,也需要有專業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指導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此外,提供服務的相應軟硬件,也需要針對老年人進行設計研發,了解老人的需要,了解養老的具體需求和場景。
為此,《方案》還規定,針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困難,組織行業培訓機構和專家開展專題培訓,提高老年人對智能化應用的操作能力。鼓勵親友、村(居)委會、老年協會、志愿者等為老年人運用智能化產品提供相應幫助。引導廠商針對老年人常用的產品功能,設計制作專門的簡易使用手冊和視頻教程。
對于智能技術針對老年群體的創新改造,《方案》也要求,緊貼老年人需求特點,加強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促進智能技術有效推廣應用,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堅持“兩條腿”走路,使智能化管理適應老年人,并不斷改進傳統服務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根據《方案》,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為實現上述目標,在法律法規制度保障上,我國將加快推動制修訂涉及現金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防止詐騙、無障礙改造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切實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過程中的各項合法權益。各地區還將圍繞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推動相關地方性法規制修訂工作。
關鍵詞: 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