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這個‘催化劑’,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
11月8日,在第55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論壇”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這樣說。他表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意義。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如今,我國的工程教育有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表示:“這30年來,我國的工程教育已經培養了1715萬名工科畢業生,打造了產業發展的主力大軍,培養了一大批大國工程的領軍任務,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等總師,都是我們培養出來的。”
據宋毅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工程教育改革加速發展,并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占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總規模的35%。
杜玉波表示,工程科技改變世界,工程教育引領創新。高校要努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在服務國家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重要責任,推進高等工程教育由大到強。
面向未來,我國工程教育應如何發展?對此,不少院士“大咖”都提到了“融合”和“交叉”兩個關鍵詞。
“這5年,我們北航這所‘光溜溜’的理工科高校,一直在探索醫工結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建成以學校醫工結合的例子,解釋了工程教育學科交叉的重要性。
房建成院士表示,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規律是醫學和工程技術的緊密結合,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結合,帶來了醫療技術的變革。因此,醫工交叉是我國醫療技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房建成坦言,這其中的過程并沒有那么容易。“我國發展醫工交叉,不能靠醫學院單槍匹馬,中國的醫生沒有學過理工,所以不能僅靠他們進行醫療技術研發。因此,工科要來幫忙,在建好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同時,關鍵是組織好、發展好大批理工科高校的作用”。
具體該怎么干?房建成表示,一是做強做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群,培養有醫學素養的優秀工程師(工+醫),二是開拓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培養有工程科技能力的執業醫生(醫+工)。
據了解,2019年年底,北航建立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研究生教育,提升臨床醫生的工程科技素養,在臨床醫學碩士基礎上,培養具有工程科技素養的臨床醫學博士。房建成強調,航空航天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一定要用于醫藥領域創新研制,北航集全校之力發展醫工交叉,實質上放大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培養了一批發展醫療裝備的優秀工程師人才。
“融合”,也成為工程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實施學科鏈融入國際鏈,我們提出礦開在哪兒,路修到哪兒,健康服務到哪兒,中南大學的人才培養就跟到哪兒,文化種子就播種到哪兒。”中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紅旗這樣說。
田紅旗表示,中南大學聚焦新時代工程人才核心素養,在高等工程教育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開展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實踐教育與行業發展、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工醫交叉與特色培養、國際教育與國際產業“五個深度融合”。
“交叉”和“融合”,也是為了突破壁壘,培養面向科研“無人區”的拔尖創新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表示,面對空天領域的革命性、顛覆性技術變革,我國急需更多引領未來技術發展的超常規人才。當前基于學科專業、批量式、規格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滿足未來空天技術領軍人才培養的需要。
向錦武說:“面向未來,航空航天很快會進入無人區,如何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做好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培養,我們需要突破常規、突破約束、突破壁壘。”
“因此,要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線下線上緊密融合等。”杜玉波表示。
關鍵詞: 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