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體教融合工作中,體育部門要做更積極的一方,主動破除壁壘,積極參與到教育政策的改革制定中。”近日,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在于成都市舉行的全國青少年體育管理干部培訓班上表示,唯有將體育和教育有機融合,才能讓教育的成果更加扎實,讓體育的作用更加彰顯,“體育將成就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本次培訓班是在貫徹落實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背景下舉行的,來自全國30余個省(區、市)青少年體育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體教融合的可能性。
“機不可失。”在廣州體育學院青少年體育研究中心教授裴立新看來,包括《意見》在內的多個相關政策實施,“十四五”青少年體育發展環境好于以往,“尤其是長期影響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應試教育’和體制性因素兩大因素化解,青少年體育發展路子越來越寬。”當前亟須推進對相關政策細化落實,而以四川省為例,早已有多地走在“體教融合”前列,為《意見》落地提供了現實樣本。
融合不僅是體教資源的簡單相加
《意見》出臺釋放出清晰信號:“體教融合是一項非常重要、意義深遠且充滿了復雜性、敏感性和艱巨性的改革。”王立偉表示,要想抓好體教融合的落實,“首先必須轉變思路”。
王立偉坦言,對體育人而言,有些長期延續的認識似乎正漸漸“不合時宜”——習慣于封閉式培養人才,更多關注最好人才的競技成績;常常對教育系統培養體育人才不夠信任,認為對方不夠專業、不懂體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更多是教育部門的責任,與體育部門關系不大,等等。
體教雙方都必須認清的問題是,“融合不是為解決某個問題采取的臨時舉措,也不是體育、教育資源的簡單相加,這種融合的深刻性體現在體育和教育在價值、功能和目的上融合,并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裴立新表示,理念融合是深化教體融合行動的先導,要破除部門思維,沒有“你的”“我的”之分。
打破教育體育體制機制壁壘成為融合關鍵。據四川省綿陽市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張登才介紹,綿陽市從2010年率先在全省啟動“體教結合”,合并教育局、體育局為“教育和體育局”運轉。為了讓教育和體育的資源能真正“轉”起來,少不了實行教育體育經費計劃一條線,將體育教學和竟賽成績納入學校教育質量評價管理、納入體育工作考核內容等舉措。張登才舉例表示,小學和高中實行體育學業考核,輸送至省優秀運動隊的高中學生按照每輸送1人乘3的標準納入本一上線人數計算,“大大提升了學校的積極性”。
2012年,在綿陽市教體局指導下,綿陽奧林匹克學校進駐四川省綿陽外國語學校,把射擊這樣的傳統競技項目帶入校園。“以前我們的目標就是培養冠軍,進入學校后,越來越多學生從射擊項目中受益,也不再強求學生非要去專業隊。”1990年從專業隊退役后,唐軍從事射擊教練工作近30年,隨著“辦公室”從業余體校搬進校園,這位基層教練的思想也有了轉變。
訓練場設在學校,不等于放棄“提高”只要“普及”。為讓學生獲得更專業的訓練,學校出資采購造價高昂的電子靶,“在學校里有這樣的設施非常難得。”唐軍表示,場地設備、師資生源是學校優勢,而專項教學就是體育部門獨有的資源,“每年新生一入校,我們馬上就安排體驗課,讓人人有機會接觸射擊。”唐軍發現,項目迅速鋪開,且隨著學校貫穿小學、初中、高中的“項目一條龍”建設,大量學生都在學習和訓練中找到平衡,只是射擊于多數學生而言,“是一種愛好,是一塊通往大學的敲門磚。”真正有意愿進入專業隊的,唐軍表示,“鳳毛麟角。”
現實讓唐軍轉變著早已固化的“金牌思維”,他常常觀察學生的變化,“一開始打得好激動得不行,打不準馬上就蔫兒了,慢慢地,他們基本能做到波瀾不驚,將來進入社會,心理承受能力是寶貴財富。”他表示,不乏文化課老師提到,練習射擊項目的學生更加專注,學習效率也更高。
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新土壤
當金牌項目的基層教練探索“普及”的重要性時,數學老師曾亮卻在“小眾項目”曲棍球上實現了“帶出冠軍”的夢想。
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的犍為第一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女子曲棍球隊已成為學校近十幾年“體教結合”的注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該校女子曲棍球隊共培養曲棍球運動員151人。“先后輸送進國家隊7人,現在備戰東京奧運會的有3人。”參與創辦學校女曲隊伍的曾亮是一名老教師,年輕時夢想以足球技能走出去,無奈受到身高限制,最終通過高考成了數學老師。當學校希望通過曲棍球打造“品牌”時,“四十好幾”的他重新去學體育教育,與退役后的原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隊隊長陳霞共同把隊伍拉扯起來。“我那時就夢想,要有弟子進省隊、進國家隊、參加奧運會,現在看來基本都實現了。”曾亮期待,明年東京奧運會隊員們能為中國帶回一枚獎牌。
建隊之初,沙土場地和用膠水、鋸木屑修補球桿的條件對他們都算不上艱難。真正的難題在于選材和主科老師的支持。由于當時曲棍球運動不普及,學校師生和家長都不認可。曾亮記得,2005年建隊需要12個人,“完全無法按項目選材角度考慮”。國家隊隊員吳夢榮就在其中,“那時她身體素質不好,800米都跑不完,但有靈氣、會動腦筋。”曾亮表示,即便到后期選材面擴大,頭腦靈活和文化成績也是他的重要標準。
“苗子”更多分布在周圍村鎮,教練們利用各縣、校舉行運動會的時間,到現場物色苗子,“可隨時調用學校小車”。2009年,曾亮先后5次到彭楊家中,反復做她父母的工作,最后成功招進球隊,為她今后成為國家女曲核心隊員寫下開頭。
為讓當地更多孩子加入曲棍球運動,縣教體局統籌安排曲棍球隊員從小學到高中的就學問題及學籍問題,小學生統一安置在縣城內兩所小學就讀,初中保證升入犍為外國語實驗學校,并享受減免一半費用的優惠政策,初中畢業后使用特長生指標招入高中就讀。此外,定期下撥訓練專項經費,結合農村隊員較多的情況,在體彩公益金分配中給予較大傾斜,極大解決了這些隊員的生活問題。據曾亮表示,現在來練曲棍球的孩子“近40%是自己主動找來的”。
2004年,成都市華陽中學同樣選擇了“冷門”的曲棍球。據校長祝長水介紹,經過多年從“體教結合”到“教體結合”,再到如今“體教融合”的探索,學校先后向國家隊、國青隊、國少隊、省隊輸送了70名優秀運動員,其中,國家女曲守門員葉嬌成為天府新區第一個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
競技場上的影響力帶動了項目在基層的發展。為保證曲棍球項目的后備人才,當地教體部門規劃布局了以錦江小學為龍頭的6個小學曲棍球訓練基地,并堅持開展每年的小學生曲棍球比賽,目前,錦江小學、華陽小學把曲棍球納入校本課程。同時,華陽中學引進專業曲棍球退役隊員到學校任教和訓練,并派他們每周輪流到區內6個小學訓練基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對體育教師進行引領,并作好了選材記錄。此外,小學體育教師進行輸送也有獎勵機制,最關鍵是,地方教育體育主管部門在曲棍球體育特長生小升初、初升高招生政策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兒
“學校+俱樂部”的青訓模式讓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體育老師齊軍竹找回對足球的夢想,他不曾想到,從中乙退役后成為體育老師后,自己的學生會為他“再圓職業夢”。
2008年,學校足球隊開始籌建,為避免班主任“不放人”,幾個入選的孩子就放到和齊軍竹私人關系好的老師班上,但球隊規模變大后“只能全校動員了。”隨著體教融合推進,四川中新宏報足球俱樂部的一批專業足球教練加入進來。他們的到來讓球隊成績明顯提升。其中,小隊員張永龍獲2018年全國小學組“球王”稱號,入選全國誰是球王青少年校園足球大賽小學組“最佳陣容”(全國僅10人),并作為球童參加俄羅斯世界杯的入場式,“現在張永龍已經被恒大俱樂部看中,有望站上職業賽場。”齊軍竹透露。
四川中新宏報足球俱樂部的總教練張炯曾是中國五人制足球國家隊隊長,團隊里多是剛退役的年輕教練,“能傳授學生很多實戰經驗,這是我們單純學理論得不到的。”作為學校的體育老師,齊軍竹認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受益的不僅是學生,也包括自己,為配合專業團隊,他得到很多外出培訓的機會以提升業務能力,他喜歡這樣的氣氛,“沒有話語權之爭,都是為了孩子取得更好成績。”但他強調,“我們和外聘教練必須要達成共識,孩子文化成績優先,不達標不能訓練,畢竟在更高的賽場上拼的是智商,即便不走專業路線,有文化成績作保證,路也能走得寬一些。”
在綿陽,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學校并不新鮮。據綿陽外國語學校副校長丁軍介紹,學校在2017年引進綿陽市鯤鵬羽毛球俱樂部、翼鋒擊劍俱樂部實驗了投資資金、修建場館的社教模式。體教融合項目射擊、乒乓球、羽毛球、擊劍四大項目近3年新生參加體驗2.4萬人次,參與率100%,參加課外輔導訓練1.5萬人,專業訓練人數840人。
不同于齊軍竹要配合“請進來”的教練,唐宏川的更多工作是陪著學校文化課老師“走出去”。2005年8月,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與成都市足球協會簽訂協議,共同創辦男子足球班、組建男子足球隊。出于對足球的熱愛,音樂老師唐宏川成為棠外男足班班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
“基本每天往返一趟溫江足球基地。”據唐宏川介紹,在棠外,喜歡足球的孩子會進行幾次分流,小學階段的足球特長生采取分散到各個普通班級的模式;初中階段采取單獨編班,選拔富有班級管理經驗的專業教練和了解體育、熱愛足球運動的文化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到了高中階段,對于特長水平較高又愿意走職業化球員之路的特長生,送往溫江足球基地培養,文化課方面,由棠外選派老師前往基地授課,其余特長生則留在棠外分散到各個班級就學,走文化加特長并行發展的道路,向高校輸送高水平運動員。
在這種模式下,棠外男足隊目前有10人入選國家青年隊、15人入選國少隊、23人赴法國梅斯足球俱樂部培訓,1人在法甲里昂俱樂部培訓,1人在法甲圣埃蒂安俱樂部培訓。學校代表省市參加各級比賽成績斐然,其中,2019年4月學校高中男足隊代表中國赴塞爾維亞參加世界中學生足球錦標賽進入16強。
在我國,優秀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傳統途徑是體育系統,近年又拓展了社會系統,“《意見》創新性地提出將國民教育體系納入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范圍,使三方面的資源得到有效融合和發展,共同推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裴立新表示,資源融合是實現目標融合的保障。從不少在體教融合方面取得成效的樣本可見,借助社會力量發展校園體育已呈現出趨勢,然而,如何為更多學校“松綁”還需要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裴立新表示,“發展藍圖有了,現在的關鍵是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關鍵詞: 體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