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農歷九月初九為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是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解碼·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關注各地發展老年教育、繁榮老年文化、加強老年人精神關愛方面的探索。
——編者
打開電腦,點擊鼠標,把圖片一的魚挪到圖片二里,黃思國邊看課堂筆記,邊進行操作,這是老年大學的攝影后期處理課堂作業。
黃思國學習的地方,是重慶市渝北區老年大學。學書法、學舞蹈、學攝影……近年來,老年大學的各類課程受到歡迎,很多人在這里培養興趣愛好,接受新鮮事物,在學習中感受別樣的精彩。
學習需求旺盛
肩披紅風衣,頭頂銀卷發,辜夕英踩著黑色小皮鞋,在舞蹈隊列里跳得很專注。和黃思國一樣,這段時間,她也在渝北區老年大學上課。
音樂停了,幾名同學收拾東西出了教室,辜夕英擦擦汗,又練了起來。看著她靈巧的腳步,很難想象,她已經69歲了。
“以前就很喜歡跳舞嗎?”“剛學會沒幾年。”辜夕英擺擺手。以前,她早上出門遛彎,中午睡覺,晚上看電視,“只想找點事來消遣時間”。老年大學的舞蹈課,讓她的生活充實起來。
在渝北區龍山街道,學習排球成了張幫英每天固定的項目,“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現在有機會學習球類運動,鍛煉身體又有趣。”
據統計,去年9月以來,渝北區老年大學各類課程共約2000人次參與。不少老年人選擇重拾愛好,這一點,渝北區老年大學的攝影老師羅劍雄深有感觸。他的學員里面很多人其實是有基礎的,“有年輕時候的底子,他們想學得精,把愛好變成技能。”
還有一些老人,即便平時忙于幫兒女照顧孩子,也會忙里偷閑學新知識。鄧霞是一名教育機構的英語老師。“許多老人要輔導孩子做作業,英語常常讓他們犯難。”很多來接送孩子的老年人都會向鄧霞咨詢怎么學英語,鄧霞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句式,幫助他們和孩子互動。
參與渠道多元
老年人群體強烈的學習需求,催生出多樣的教育形式。
見到張毓華時,他正提筆蘸墨。“以前不會寫毛筆字,現在是從基本功練起的。”張毓華的家距離渝北區老年大學有十幾公里,下雨天他也從沒間斷上課。國慶假期前,不少人都做好了出行游玩的準備,他所在的書法班依舊全員到齊,“上課比干啥都高興。”張毓華笑著說。
為了讓來上課的老年人真正學到東西,重慶大渡口區老年大學鼓勵大伙把班里的活動做成小視頻,上傳到微信群。大家在一起比著學,越來越有積極性。
老年人學知識,也不只有老年大學一個選擇。
看到微信里通知的攝影培訓信息,張珍一路小跑到了龍山街道會議室。原來,街道正在組織一場手機攝影教學。張珍年輕時經營過一家小照相館,一直喜歡攝影。不過,在手機攝影方面,她還是個新手。這次,張珍特地戴上眼鏡,坐到前排,仔細聽講。
每隔一段時間,龍山街道就會組織不同主題的老年人學習活動。“有的人氣很旺,來晚了都報不上名。”街道工作人員說。
除了固定的上課和培訓,重慶一些社區還成立了興趣小組。走過花園新村社區的活動室,門內飄來了讀書聲。陳寶英正和幾個鄰居樂呵地讀著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社區和團委、婦聯、養老服務站會定期組織老年人讀書,大家聚在一起看書、交流,陳寶英說,“感覺又回到了上學的時候。”
重慶不少文化館也辦起了老年人培訓班。在大渡口區文化館,聲樂、電子琴、瑜伽等課程很受歡迎;渝北區文化館開設的美術課、書法課網上也能聽,讓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
課程內容豐富
“你瞧,用老師教的方法再拍一遍,就是不一樣。”下了課,張珍立馬打開手機攝像頭,用課上學的抓拍技巧拍照,“回頭還要給我的小孫子拍幾張呢。”講臺邊上,不少人圍著攝影老師,“老師你看看這個照片的構圖”“這是我拍的家門口的樹”“這張圖要怎么拍得更好”……
翻開渝北區老年大學的課表,課程很豐富。“最受歡迎的是太極和舞蹈。為了開設更多課程,學校新聘請了不少老師呢。”校長羅剛說。
即使是這樣,一些熱門課程依然“一課難求”,比如時裝課。為啥這么火?“老年人注重身體健康,也在乎精神層面的快樂。”授課老師曾莉說,時裝課堂內容豐富,包括形體、服裝搭配、禮儀等。“現在和朋友出去拍照,我都要教她們怎么擺造型呢。”一名學員說。
“羅校長,啥時候再開一節太極課,老鄰居等著呢。”下課遇到羅剛,不少學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羅剛說,對于“火”的課程,他們準備繼續擴充班數,“不過也有些小眾的課程開不起來。”比如,曾經有學員想學長號,無奈人數太少,無法開班。
一些老年人想學習,則是為了跟上年輕人的腳步。程先銘的孩子都不在重慶,平常空閑時間多。現在,他和老伴通過街道和社區組織的學習,發展了不少興趣愛好。“想學書法、美術,還想學用電腦,想多學學現在年輕人都在用的東西,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