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因為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詞,讓人看不懂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爭議在輿論場產生,也一度存在于高考閱卷組內部。而在最終的復審中,作文審查組給《生活在樹上》打出60分的滿分成績。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分數評價標準并不能說明一切,其實“滿分”最大的褒獎是極具個性的文學表達,以及多元化的時代審美。這也是為什么有相當一部分人贊同作家馬伯庸的觀點,前述文章很難用“滿分作文”或者“爛作文”來簡單地評價。
每個人都在抱怨,每個人都在參與。高考涉及考生前途,“價值”60分的作文難免有不能承受之重。網絡上流傳的應試作文很多,簡單總結背熟幾個名人名言,經過排列組合,總可以套用在不同的高考作文題中。
千篇一律的文章很多,有趣的另類萬里挑一。類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的呼吁早已屢見不鮮,只不過結果經常雷聲大雨點小。由于套寫作文安全、保險,即便有才華的考生也不敢輕易冒險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作文,高考場上敢“生活在樹上”的文章罕見。
20多年前,《萌芽》雜志社創辦新概念作文大賽,鼓勵年輕人創意寫作,影響力曾輻射全國中學生。大賽倡導的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其實是鼓勵還原應試教育里,作文應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審美性區格。
那些年,有16歲的韓寒、18歲的郭敬明、19歲的張悅然,韓寒用一個小時寫了“杯中窺人”,郭敬明感慨“假如明天沒有太陽”,張悅然矯情又荒唐,卻是朦朧又單純的“早戀”故事。他們用流暢的文字和豐富的思想,用自我的表達打破了過往的套路,不再羅列堆砌、不再陳詞濫調。
這是非常寶貴的青春記憶,也是打動所有人的變革的力量。
什么是好文章?規整的形容詞、排比句,順暢的起承轉合,平淡無奇的大道理雖然慣常,卻不一定都是好文章,云淡風輕的白描、歇斯底里的呻吟、晦澀生僻的旁征博引雖然稀有,卻不該都被口誅筆伐。
時代前進,每一個年輕人都可能成為韓寒、郭敬明和張悅然。他們的文學素養普遍都提高了,看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地方,見識更廣博,技巧、語言成熟許多。文化教育和物質條件的改變,讓每一代青年的文學積累、思考方式及價值取向都發生了變化,可以“在樹上生活”,也可以在地上唱歌。
多歧為貴,不取茍同。感受到文學的美,循著海德格爾的時間與存在,去“杯中窺人”,在“樹上生活”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