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學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隔空教學”的授課方式,不僅較好地完成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任務,也使線上教學的獨特優勢得到有效發揮。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廣大師生將于秋季學期陸續返校開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線上教學會就此“落幕”。尤其是對廣大高校來說,線上教學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輔助手段。
如此,有必要圍繞此次戰疫過程中線上教學暴露出來的不足、短板進行深度聚焦與整體優化,捕捉線上教學與線下教育的結合點,探尋智慧教育與學生需求的契合點,努力實現線上教學的“不掉線”和“不離心”。
拋棄“簽到教學”的片面思維
線上教學不受空間界限、時間限制,可以讓高校學子的學習空間由教室課堂延展至家庭、社會中,學習時間由固定課時變為全天隨時。多元主體共同發力、課內課外共融互通、線上線下共振同頻,成為線上教學的顯著特質。這種主體上的多元性、時間上的延展性、空間上的擴散性,為構建網絡化、終身化和一體化教育體系提供了強大動力。
當然,在實際運行中,線上教學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值得引起警惕和思考:
一是在線率不等于觀看率。部分學生會按時進行線上學習,但在線不等于觀看,存在“人在屏前,眼在屏外”的情況。
二是觀看率不等于學習率。雖然部分教學軟件具有全員攝像的功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要求學生打開攝像裝置,但學生到底看的是不是教學界面依然難以知曉。部分學生在打開教學直播軟件后會直接閉麥靜音,轉而瀏覽其他網站、網頁,因此觀看率無法完全等同于學習率。
三是學習率不等于入心率。在線上教學中,應當拋棄“簽到教學”的片面思維。同時,有的教師熱衷于照本宣科式“說教”,未能將深奧復雜的理論知識與鮮活生動的具體現實進行緊密結合;還有的教師存在對線上教學的本領恐慌和技術恐慌,常因工具操作不熟練而使教學反饋遲滯、回應等待延長,使教學互動的“可親度”下降、教學協調的“困難度”升級。
還要注意的是,對線上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簡單的“表格式評價”也不可取。加強教學督導、深度訪談、在線聽課和多元評價,理應成為監測和評價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
防止線上教學變成“脫口秀”
面向未來,線上教學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要使其成為新形勢下教學實踐中的“精兵利器”,還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細心選擇教學方式,讓線上教學入眼。
在選擇線上教學的軟件、平臺和設備時,應充分考慮師生的可用資源、使用能力和習慣偏好,盡量選擇用戶龐大、口碑良好、運行穩定、操作簡單、防護安全的大眾平臺和常用軟件。
就教學效果而言,直播課在教學互動、知識吸引和紀律維持等方面明顯好于錄播課。因此,建議在教學任務周密安排和教師隊伍合理配備后,進一步擴大直播課程的開設。
二要用心加強教學管理,讓線上教學入腦。
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一步掌握學生的知識困惑、學習進度和質量評價等問題,積極指導和幫助學生制定作息時間規劃表、學習任務規劃表、自主學習進度表和每日任務完成表,從而使線上學習能夠有跡可循、有規可守。
同時,教師自身也應羅列任務清單、問題清單、作業清單和評價清單等,并同時發放給學生和家長,做到細致把脈教學“痛點”、及時發現教學“堵點”,進而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此外,可多采用限時答題、彈幕討論、隨機點名和即時測驗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在線互動和教學共鳴,避免教師端“口若懸河”、學生端“無人聽講”的線上教學弊端。
三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線上教學入心。
線上教學是倒逼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契機。在教育者由“課堂教師”到“網絡主播”的角色轉型、教育環境由線下到線上的場域轉移、教育載體由黑板到屏幕的工具轉換中,部分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會“被逼”走出舒適區。這為促進教育變革、推進現代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要瞄準學生的情感觸發點、現實關注點、學習興奮點和需求期待點,結合所授課程的內容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準供給教學資源,使廣大學子能夠真正觀看、真誠學習、真心欣賞。
要避免和防止將線上教學變成教師“個人脫口秀”,多采用啟發式、問題式、任務式和討論式的教學實踐方法,集合圖、文、聲、像等多種元素促使教育內容呈現與供給更為深入化、情境化和趣味化,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學有所愛。
關鍵詞: 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