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還沒完全復課,校外培訓機構就迎來了新一輪整改。5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為各地查處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行為提供了具體依據,共涉及義務教育階段語、數、英、理、化、生六門學科。其實,教育部校對外培訓機構的整改自2018年就已拉開大幕,從線下到線上,從培訓資質到教師資格,再到此次詳盡的超標超前內容,可謂全方位為教培機構戴上了“緊箍咒”。
據悉,六科負面清單包括“原則要求”和“典型問題”兩部分。各科“原則要求”均提到,培訓不得超出現行義務教育課標規定的各學段要求,不得超出相應教科書的難度,不得超過當地教學同期進度和要求,禁止在寒暑假培訓下學期教科書的知識內容;禁止將初中知識類的教學內容提前至小學教學與測評,或將高中課標規定的知識類教學內容提前至初中教學與測評等。
另外,化學科目禁止在九年級寒假之前及寒假期間進行系統的中考復習。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禁止使用繁、難、偏、怪的練習題。在六門的“典型問題”中,數學涉及的內容最多。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此次負面清單把減負令中禁止超前超綱教學做了標準化的規定,明確了什么能教什么不能教。但關鍵的問題是能否有效落地。學校體系首先要做到依法執教,不超前教學。其次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的過程性監管,建立新的監管體系,實行教育備案審查制度。傳統監管強調機構要有合法資質,這是突出前置審批,而在有合法資質后,機構仍需將培訓內容、師資和收費情況向監管部門備案。
事實上,這不是教培機構第一次收到嚴監管的信號。自2018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開始,針對教培機構的整治大幕便已拉開。針對線下培訓機構,教育部首次提出除營業執照外需要取得辦學許可證,緊接著,“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師資準入、生均面積、預收費標準、黑白名單制”等多項規定接連出臺。而這些規定也適用于在線教育培訓機構。
“教培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這條影響巨大。”資深從業人士彭迪坦言,很多中小機構都受困于現金流壓力。機構需要把預收款當做收入,用于擴張和營銷。疫情下,超半數的中小機構面臨資金鏈斷裂,就算扛過疫情,持續的整頓政策也會急劇壓縮其生存空間。
此前,北京市海淀教科院副院長林子堯就曾表示,K12機構綜合辦學成本明顯上升,有機構認為直接成本上升大約15%以上。
在日漸上升的成本壓力之下,諸多不合規的教培機構被淘汰出局。據悉,2019年全國有12000余家教培機構關閉,一系列機構爆雷、跑路事件層出不窮。同時,林子堯還曾分析,線下培訓學費將繼續上漲。從去年秋冬季K12培訓業的收費來看,已同比上漲了10%-15%。這是告別無序競爭后的必然結果。
而正如彭迪所言,如今監管的持續收緊和疫情的沖擊疊加,成為教培機構新一輪洗牌的助力。
指明燈智庫創始人呂森林表示,此次負面清單再次給K12教培機構畫了紅線,也會加劇機構的同質化教學問題。都教同樣的內容,各家如何吸引生源?除了營銷,就是打磨優質產品形成良好口碑,師資和教研教學水平重要性凸顯。客戶最終是為效果買單。此外,在家長“不愿輸在起跑線”的觀點下,學科類培訓被禁止超前超標后,或引發一波學科類素質教育培訓熱,需求被轉嫁到思維、編程等領域。
事實的確如此,即便政策在持續收緊,但仍然擋不住家長的“搶跑思維”。孩子即將升入一年級的西城區家長王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孩子已經學了一年級的一半內容,畢竟最后的中考還是應試導向,多學總比少學強。孩子更多取得學科證書對于升學總有好處。加之培訓機構的宣傳,比如4、5歲孩子已經掌握了幾百個漢字和單詞。”
“疫情下在線教育普及度和滲透率大增,用戶線上使用習慣加深。盡管疫情后線下教育依然會恢復,但教育在線化趨勢不可逆,擁有線上線下融合能力成為教培機構發展標配。”彭迪談道。在線教育已經跑出相對頭部機構,大班課的盈利模型也得到驗證。在合規運營上大機構顯然比中小機構成本更低,也擁有更雄厚的資本進行營銷戰,可以預見,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
記者 劉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