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答辯:權宜之計還是發展趨勢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畢業研究生學位授予相關工作》,明確對已完成學位論文、尚未進行答辯的春季畢業研究生,培養單位可組織開展遠程視頻答辯。
按照慣例,現階段正是碩博畢業生的答辯高峰。受疫情影響,線下答辯均改成線上答辯。截至目前,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院校已開展線上答辯工作。
與傳統線下答辯相比,線上答辯有哪些優勢和不足?線上答辯的出現,是一種權宜之計,還是預示著一種發展趨勢?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1.技術準備不可或缺
受疫情影響,即將畢業的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付睿一直待在老家大理,無法返校。是否能夠按時答辯順利畢業這個問題一直讓他憂心忡忡。一周前,他收到“預答辯如期進行”的通知,“不出所料,形式改成了線上”。
為了這場線上答辯,付睿花了一周的時間進行準備。而下載專門視頻軟件、調試設備、尋找網速穩定的地方,是他此前答辯從未做過的“技術準備”。
“心理上有點緊張,不踏實。”最讓他擔心的是,預答辯時網絡萬一出現狀況,會影響答辯效果。
目前,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采用預答辯制度,即在正式答辯前,對論文預先審核,及時發現問題以便修改和完善,從而保證論文質量。
在這場有三個學生參加的線上答辯中,付睿最后出場。按照事先的計劃,付睿介紹了這篇“教育治理研究”論文的框架,而論文要點在PPT上實時呈現。五位答辯委員會委員在屏幕的另一頭仔細觀看。
作為答辯委員會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劉來兵告訴記者,在答辯前,專家們已審閱了答辯人的學位論文等資料,形成了一些思考,每個專家都是帶著疑問去的,各個環節均按照要求進行。
一個多小時的答辯溝通中,交流基本順暢。但是,在最后環節,一位答辯委員會委員提問時,網絡突然掉線。付睿根本聽不到這位專家的意見。因為是預答辯,后來這位專家又單獨與他連線交流。
最終,付睿順利通過了預答辯,心里的石頭也落下來了。根據專家的意見,他將對畢業論文進行最后修改。
2.空間轉換,標準不變
論文答辯從線下轉到線上,發生了空間轉換,但也不只是空間轉換。
在剛剛結束的一場“云端”博士論文答辯中,答辯主角是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王浩。在答辯一開始,他就被要求開啟并轉動攝像頭,拍攝自己所處的環境,以證明環境獨立封閉,符合答辯紀律要求。
答辯全程氛圍嚴肅。為了保證答辯質量、保證公開透明,網上答辯實現了全程錄音錄像、截圖截屏保留。兩個小時后,答辯主席公布答辯委員和督導專家表決結果:王浩順利通過答辯。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全程參與了這次線上答辯的準備和現場工作。他告訴記者:“我們為論文答辯的每個環節制定了不同的應急預案。出現突發情況都有應對措施,不會耽誤答辯進程。”
此前,華中農業大學曾有留學生因病無法返校參加答辯,采用線上答辯的先例?,F階段,受疫情影響,可能越來越多的學生將使用線上答辯這一形式。李斌坦言:“不能因為答辯形式的變化,而影響到答辯質量”。
“這場線上答辯中,由于網絡信號問題,偶爾出現了卡頓,線上答辯的技術保障工作應該進一步加強。”李斌表示,這次答辯結束后,該校研究生院已經起草了一份《遠程視頻答辯工作規范》,正在提交審核,“線上論文答辯具體實施細則、相應程序流程規范,甚至是支撐線上答辯的技術要求都應涵蓋在內,以保證這一學術環節的嚴肅性、專業性。”
環節不少,質量不降,這是眾多高校推行線上答辯的共同要求。
中南大學宣布該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將全部通過線上進行,并公布了《疫情期間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環節流程》。為確保質量,四川大學提出,線上答辯還將引入質量督導制度。
3.“線上答辯只是一種備選”
“平日里,學生的論文答辯可能需要邀請外校知名教授參與,但是,知名教授很難只為參加一個論文答辯,從外地專程趕來。在應對突發情況、縮短空間距離、節約成本上,線上答辯確實能夠發揮優勢。”李斌介紹,這場線上答辯吸引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的112名師生“圍觀者”,“借助互聯網,讓感興趣的同學受到了一次學術熏陶”。
線上答辯是否會成為以后主要采用的一種答辯形式?
記者接觸到的多名受訪者表示,線上答辯的效果不如線下答辯,很難為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表達空間,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衰減。在李斌看來,“線上答辯只是一種備選。答辯本身就是一種儀式,線下答辯有著更加濃厚的莊重感和儀式感”。
“線上答辯是應對疫情的應急之舉。”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建華表示,開展線上答辯是疫情期間不影響研究生完成學業的最優選擇,但很難說它代表了一種趨勢。“如果條件允許,眾多高校仍然會選擇線下答辯。”
論文答辯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因為它代表著學生本人對知識的綜合掌握程度和技能的應用水平。在這樣的“關鍵性考察過程中”,面對面溝通和交流可能更為合適,面對面交流是一種相對有效的溝通方式,不僅包括語言交流,還有非語言交流、行為交互等內容,“在線交流由于地域分離,難以體現面對面交流的優勢”。趙建華認為。
網絡技術通信手段已經深刻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也為線上答辯、停課不停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是,趙建華坦言,“在教育領域借助信息技術發揮作用,依然有一定局限性。因為,教育領域的問題和任務更為復雜,所面對人群的需求不是單一的,其目標、過程和結果,也不是能通過簡單程序化和指標量化而完成的”。
(記者 陳鵬)
關鍵詞: 線上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