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體罰、虐待等行為的青少年矯正機構屢被曝光,讓人不解的是它們為何被有的家長視為拯救“問題”孩子的“魔法屋”——
求助矯正機構,能收獲一個乖孩子嗎
以學生管學生,以問題少年治問題少年,在一個全封閉式的、層層欺壓的管理空間,“問題少年”非但沒有被拯救,反而被推向深淵——截至目前,盡管四川成都嘉年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已經因違規經營辦學被關停,但涉及其是否以暴力手段虐待學員的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社會大眾對其背后問題的討論也并沒有停止。
近年來,存在體罰、虐待等備受爭議的青少年矯正機構不斷被曝光,繼山東臨沂網癮懲戒中心、江西南昌豫章書院后,又出現四川成都嘉年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舉“拯救孩子”之旗,暗行體罰之實達到矯正目的的舉報。家長為何對這些矯正機構趨之若鶩,那些被認為無法教育的“壞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拯救才是唯一出路?“問題”孩子,何處是歸途?
這樣的“輔導”真能挽救孩子嗎?
網癮、早戀、厭學、逃學、親情淡漠……當孩子身上被貼上這樣的標簽,當父母認為百般努力也無法實現與孩子的正常溝通交流,成都嘉年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成為了一些家長的選擇。
縱然前有被披露的山東臨沂網癮懲戒中心以電擊療法迫使孩子服從、江西南昌名為豫章書院的“戒網癮學校”以虐待手段行管教之實,但是這些家長還是蒙住雙眼,寧愿相信那所謂的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能夠如魔法屋般重塑一個他們心目中“好孩子”的模樣。
這樣的“輔導”真能挽救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
據有的學員講述,成都嘉年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有著一個等級森嚴的矯治體系:極限體能、體罰、暴力;諂媚、舉報;“越順從,越有權力”。而對此,那里的教導員和心理老師選擇縱容和漠視。家長們無法想象,在“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拯救一個家庭”這樣溫暖的辦學宗旨背后,卻有著如此令人瞠目的教學故事。一些愿意接受采訪的嘉年華學員坦言,他們陷入抑郁、麻木,至今無法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人生。
今年7月,當地教育局責令成都嘉年華青少年輔導中心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清退所有學生,理由是不具備辦學資質。11月底,成都郫都警方針對網友稱其“招收’不良學生’,并對其進行折磨”正式立案調查,但至于是否存在虐待、非法拘禁等行為,仍需要進一步查證。這意味著,如果不是因為有舉報聲音傳出,這樣一家學校依舊不會被發現,如果不是有學生站出來指證,那些令人無法想象的教學行為依舊不會被知曉。即便是現在,由于案件重大且時間跨度較長,對學生舉報該校所存在問題的定性,警方仍需要更多知情者和受害者的佐證。
成都嘉年華青少年輔導中心關停了,但它留下的陰霾遠沒有散去,它留給大眾的親子課題也遠沒有答案。
真的是無可奈何?
在孩子不寫作業、整天玩游戲、亂摔東西、有暴力傾向、無法勸說后,青少年輔導中心成為了“自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這是一位舉報成都嘉年華學員母親的自述,內心的無可奈何、走投無路,與當年山東臨沂網癮懲戒中心學員父母面對央視鏡頭時坦露的心聲如出一轍。
“實在沒有辦法”“寧愿沒有這個孩子”“恨不得自己死了,就解脫了”……差不多10年前,山東臨沂網癮懲戒中心電擊療法備受爭議,一些家長在媒體的鏡頭面前默認了暴力矯正的存在,他們不想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具體治療手段,并表示“如果暴力能夠救孩子一命,心里有思想準備”。
如此看來,正如一些網評聲音認為,那些自我標榜能幫助家長“拯救孩子”的機構屢禁不止,其背后的內驅動力還是家長的信任。誠然,希望孩子能夠走上正途,目的與初衷均沒有錯處,但若是想通過外界介入方式一勞永逸,處在痛苦困境中的家長則必須要對此進行自我反思:簡單粗暴地將問題交給矯正機構,真能重獲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嗎?
答案顯而易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一個天生的問題少年,所有今天的“問題少年”都是父母昨天的教育成果。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認定是孩子出了問題,對個中緣由不加思考。正如舉報成都嘉年華的那位學員母親自述的另一面,是學員眼中父親酒后不由分說對自己的打罵和母親永無止境的盤問與約束。事實上,真正將他推向叛逆的,是家庭的暴力和專制,但他的母親至今仍未意識到這一點。甚至在成都嘉年華被關停時,有家長表示這樣的結果是與其初衷不符,但面對孩子依舊認為“哪怕是壞的經歷,對你的成長,也不一定是壞事”。
父母,好像永遠不會錯。
問題孩子的背后常有一個問題家庭
央視《新聞調查》欄目10年在《網癮之戒》那期節目中對山東臨沂網癮懲戒中心父母與孩子的現場調查,放之今日同樣引人深思。
“曾經對孩子使用過暴力的請舉手”“認為有過度溺愛的請舉手”“過于忙自己的事情疏于顧及孩子的請舉手”“夫妻關系不好發泄在孩子身上的請舉手”“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在言語中刺傷過孩子的請舉手”“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請舉手”“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隨意支配的請舉手”……面對鏡頭,迷茫的家長們神情無奈,一次次舉手,據實回應。
“以往想法中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的請舉手”“認為自己家庭關系存在嚴重問題的請舉手”“認為父母不顧自己的請舉手”“曾因父母關系受到傷害請舉手”“遇到過家庭暴力的請舉手”“認為自己非常孤獨的請舉手”“有過自殺念頭的請舉手”“想和父母溝通,內心需要愛的請舉手”“認為網癮和家庭問題有關的請舉手”……面對提問,受困的孩子們聚精會神,用力且高高地舉起手臂,似是再向父母申訴。偌大的課堂,父母在那頭,孩子在這頭,中間的留白,猶如一條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將親子關系撕裂開來。
“要彌合已有裂痕的親子關系,或許愛才是唯一的解藥。”一位心理學專家表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而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終將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親子關系需要透過關系學習愛,通過愛促進彼此成長是親子雙方共同的責任。
“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如何正確地愛,家長也需要學習和自我完善。”不少父母在成都嘉年華青少年輔導中心事件的背后尋找答案:市場魚龍混雜,問題機構層出不窮,在孩子的問題上,家長的無助又能向何處求解?
顯然,這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付諸努力的待解課題。(記者 李娜)
關鍵詞: 矯正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