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的兒子小格性格有一點內向,不怎么愛說話。上了初一,他與父母交流的話題似乎更少了。一年前,楠西生下女兒。妹妹剛出生時,小格偶爾也湊到妹妹的小床前來看幾眼,但不會逗她玩,也看不出他當哥哥后的喜悅。
楠西問兒子:“你喜歡妹妹嗎?”他說:“不喜歡,因為妹妹總愛哭,生病喂藥的時候還故意把藥吐出來,衣服都弄臟了,還有,妹妹身上的奶味也不好聞!”
有一次,幫著照看小格的奶奶有事外出了,女兒睡醒了在床上哭,正上廁所的楠西就喊小格:“哥哥,趕緊去哄一下妹妹。”然而,她卻聽到女兒的哭聲越來越大了,就急匆匆地從廁所跑出來,楠西看到了讓她驚訝的一幕:兒子站在妹妹床前,右手掐著妹妹的臉蛋正左右擰著。楠西急了,生氣地沖他大喊:“你揪妹妹臉干啥?像個哥哥嗎?”小格趕緊縮回手,女兒的臉蛋上有三道明顯泛白的指甲印。楠西好心疼小閨女,真想把小格揍一頓。
小格盯著楠西,兩行眼淚嘩地流了下來,沖她大喊:“誰讓她那么討厭,總是哭,哭得我做作業都沒心思了。你們偏心,只愛她,她不哭的時候你們愛她,她哭的時候你們還哄她,她做什么都對,你們什么時候這么關心過我?”
小格說完沖進了自己的房間,接著,她聽到文具和書本被掃落到地上發出的“砰砰”聲,還有一聲高過一聲的嚎啕大哭。
一瞬間,楠西驚呆了,說實話,她從沒有想到兒子會有那么大的反應,只是心急責備了小格兩句而已。小格的哭聲,讓楠西心里又心疼起孩子來。
暗地里不知吃了妹妹多少醋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生二孩,是為了給老大一個伴,習慣性地認為哥哥或姐姐肯定是喜歡妹妹或弟弟的,認為這是本性,也習慣性地認為哥哥比妹妹大,要懂事,妹妹鬧的時候,哥哥得理所當然地讓著;妹妹哭的時候,哥哥得哄著……
“我忘了,其實小格也只是一個小孩。”楠西說,平時我忙于照顧小的,把小格交由奶奶管理,由奶奶接送他上學,晚上陪他散步。他雖然什么都不說,暗地里卻不知吃了妹妹多少醋,他討厭妹妹奪去了父母對他的關愛。
楠西說,自從自己懷孕不方便出去以后,的確很長時間都沒帶兒子出去旅游或者逛公園了,也很少帶他看電影。女兒出生后,哭鬧時間多,全家人都圍著小的轉,輪流抱著哄著。有時,楠西讓小格看管一下妹妹,小格一臉不開心:“媽,這是你生的孩子,為什么要我來看啊?我不想和她玩,我想玩自己的。”
難怪,楠西發現,妹妹的玩具經常找不到,莫名其妙地跑到沙發底下最里邊去了;難怪,妹妹的布書上,被人用水彩筆畫得亂七八糟;難怪,妹妹沒用過的干凈尿不濕,出現在洗衣盆的臟水里……原來,這些都是兒子故意干的好事。
“掐妹妹事件”爆發當天晚上,楠西安撫了兒子,并向他表示了歉意。從第二天開始,每天下午兒子放學她都親自去接,晚上也盡量抽時間陪他做作業、下樓玩兒。有一天放學后,楠西直接把他帶到了電影院看電影,又從包包里拿出他愛吃的肯德基套餐,兒子高興地挎著她的胳膊,動情地說:“媽媽,原來你還記得我愛吃這個啊!我還以為你只管妹妹了,把我什么都忘了呢!”弄得楠西鼻子一酸,覺得虧待了兒子好多似的。
2019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二孩占比保持在50%左右。在這其中,又有多少青春期的孩子遭遇新出生的二孩,面臨和弟弟或妹妹一起成長。
當青春期“老大”正碰上二孩時,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家庭的這一特殊時期,成了很多二孩家庭的難題。
著名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素質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宋少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時說:“青春期的孩子都格外敏感。生了老二,千萬別讓孩子產生突然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在照顧小的過程中,要讓大的參與一起照顧小的。有了這個過程,他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還是跟我一起在做一件事情。”
宋少衛建議父母可以對老大直言:“父母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有了小的,照顧你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忽略,或者說會有一些時間上的減少,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不妨坦白地跟孩子說有了老二的忙碌。家長越是掩蓋、越是掩飾,青春期的孩子都很較勁兒,會覺得父母特別虛偽。”宋少衛說。
青春期什么都不耐煩,只對妹妹耐煩
吳麗今年44歲,兩年前作為高齡產婦的她生下二女兒。如今,大女兒樂樂正讀初二,二女兒已經兩歲,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吳麗選擇在家當全職媽媽。
對于大女兒樂樂,吳麗直言:“生不生二孩,青春期的煩惱都在那里,面對的問題一點不會減少。”
吳麗說,她和樂樂之間的“吵點”幾乎都是小事兒。比如進女兒的房間沒有敲門,女兒會特別生氣地大吼一句“出去”;比如上廁所,樂樂總是拿著手機進去磨嘰半個小時,她在門口能氣得暴跳如雷;又比如女兒整天都拿著小鏡子照呀照,剛說她兩句,大女兒就對她翻起白眼。
“這些事情都和妹妹沒有關系。”吳麗說,大女兒和她鬧得最兇的一次是因為騎自行車。每天放學,吳麗都會騎著自行車去接大女兒,兩歲的小女兒就坐在自行車的前梁安置的小筐上。
“我們一般會并排騎車。那天車流量很大,拐彎的時候,我對她說‘往右并一些,一前一后騎’。她似乎沒有聽到我這句話,還在我前面慢慢騎,我就往右靠了一下。這下可了不得了,她和我吵了一路。”大女兒不停質問吳麗為何要故意擠她,居心何在?“首先我提醒過了你靠右走,其次我并沒有故意擠你。”吳麗一再表白。
到了家門口,女兒抓著她的自行車不放,說:“你這人不誠實,走,我們去找交警查監控錄像!”“你有病吧!你這是在耽誤我的時間。”吳麗說。“你才有病,你是個瘋子,以后別來接我。”女兒說。
“你看,妹妹臉都凍涼了。我沒有時間和你在這兒扯。”“和我妹沒關系,我說的是你,今兒你必須跟我道歉。”最后,吳麗只好滿心委屈地“假裝”給大女兒道個歉。吳麗說:“到了青春期,大女兒像一頭牛一樣,誰在她身前晃悠一下,只要看著不順眼,就會尥蹶子,發脾氣。”
幸虧,有了妹妹。“姐姐青春期什么都不耐煩,只對妹妹耐煩,她所有的好臉色都給了妹妹。”吳麗說,平時,樂樂會給妹妹喂飯,帶著妹妹看動畫片,晚上睡覺的時候給妹妹講故事。樂樂對她說:“我出生的時候有兩公斤,一公斤是肉肉, 一公斤是可愛,長大了肉肉越來越多,但是可愛并沒有增加,于是就顯得不可愛了。”
“大女兒和我們的沖突多一些,和妹妹之間一點沖突也沒有。對于大女兒的青春期,兩歲的妹妹起到了一定的緩和劑作用。”吳麗說。
“以前大女兒單獨睡一個房間,經常熬夜到11點多,有時候還失眠。后來,我讓大女兒也和我一起睡,妹妹睡在我們兩個中間。沒有想到,樂樂特高興,每天給妹妹抓背,一到晚上9點半就準時上床,生怕影響妹妹的睡眠。”
讓青春期娃一起參與帶二孩
楠西說,從那次單獨陪兒子看電影之后,她經常找機會帶著女兒和兒子一塊玩,并一本正經地跟小格講:“妹妹是媽媽生的孩子,你也是媽媽生的孩子,媽媽才都要管啊!你把妹妹管好了,媽媽趕緊做事,才有多余的時間單獨陪你學習、看電影、去公園。”
小格只好不情不愿地妥協了。有時候,他也像個嬰兒,在客廳的爬行墊上帶著妹妹一起爬,又給她讀故事書,陪她玩玩具。最近妹妹正在學走路,他看到妹妹晃晃悠悠站起來往前走,擔心妹妹跌倒,會趕緊跟到旁邊去保護,挺有哥哥樣兒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云曉說:“實際上,生二孩對老大的心理有非常大的挑戰,即便孩子步入青春期,成了小大人,但對于當哥哥或者當姐姐卻沒有經驗,無知、充滿恐懼感,需要父母幫助。如果父母和家庭忽視這一點的話,對孩子是很大的傷害,未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也不可預測。如果老大心理問題不解決,也許他會恨老二,會用各種方法折磨老二。”
孫云曉說:“老大和老二的矛盾是所有家庭都有可能面對的。作為獨生子,過去老大獨享了父母的愛,現在有了老二,父母得幫助孩子接受和適應,并且幫助孩子消除恐懼。權利和責任是對應的,這兩者是統一的。”
宋少衛曾經有一個18歲的學生,這個學生抱著自己幾個月大的弟弟出去玩兒的時候,好多人逗他說,“呦,你都會生娃兒了!”他的學生一點也不生氣,特自豪地跟人家說:“這是我弟弟,帶著他就像是照顧我自己的孩子一樣。”
宋少衛說:“如果說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又生了一個二孩,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方法是讓青春期的孩子感覺到二孩是自己的,能夠照顧弟弟、妹妹是自己的價值所在,因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需要成人感、需要價值感,如果讓他能夠多去參與照顧弟弟妹妹,其實孩子會很自豪的。”
孫云曉說,在生活中,很多人為二孩承受了很多,比如做全職母親,這是生孩子的合理的愿望和現實之間的矛盾,生二孩是合理的,永遠是合理的,要求是正當的,是符合人類的發展基本需要的。蘇聯時代有一個媽媽教育不好子女找到教育家馬卡連科求教,他給的建議是“那你就再生一個”。
事實證明,兩個孩子是比較好教育的,他講出了一個真理,大自然有生態平衡,人口也要有平衡。有兩個孩子的家庭相對比較平衡。“此前,為了二胎很多人付出了一些代價,在我看來,這些付出是有價值的。”孫云曉說。(記者 桂杰)
關鍵詞: 青春期老大遭遇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