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時報》英國版微信公眾號刊文稱,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各大著名學府附近,近幾年經常可以看到一群年輕或稚嫩的中國面孔集體出現,他們往往不是單純來旅游的,而是來“游學”的。
文章摘編如下:
據悉,近幾年英國暑期游學團日漸走俏,尤其是小初高學生已成為游學的主力軍,大學生占比反倒處于邊緣地帶。根據攜程發布的《2019暑期游學市場趨勢預測》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游學人次同比增長50%以上,其中“英國”在海外游學目的地國家里排行第二。
更讓人驚訝的是,現在3歲的小孩就能報名參加游學了。
從字面上來看,“游學”,其實是“游”和“學”并舉,它對很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能邊玩邊學的“旅游團”。據說,游學最早起源于英國,是由英國人Bertil Hult從1965年帶著瑞典學生到英國學習英語和觀光開始的。
“游學”看上去是學習和興趣結合的好選擇,可是一些報道和網友的吐槽卻透露出質疑,擔憂孩子們學不到什么東西,反而是被無良機構坑錢了。
那么游學能“學”到什么?真正參與過游學團的老師和學生們,又是怎么看的呢?
孩子五歲就開始游學
Mia的爸爸在女兒5歲的時候就送她出來游學了。2019年初,6歲的Mia已經是第二次來英國參加游學。
去年6月,Mia爸爸首次安排女兒出來游學。由于Mia年齡小又是第一次出遠門,爺爺奶奶擔心孩子吃不好,就跟著Mia爸爸媽媽一家5口人來倫敦租了個房,這一住就是兩個半月。
Mia爸爸還是傾向以后讓Mia在國內接受教育。給Mia報名游學就是想孩子多體驗,開拓下眼界,順帶練練口語。
Mia從3歲半開始就被送去上外教課了,Mia爸爸認為英語本質就是種工具,不管出不出國,都應該把它發展成一種好的工具語言,一口純正的英語也能幫孩子變得更自信,出國游學能幫Mia體驗到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口語練習再好不過了。
就國內的教育來講,從小學開始到高考學業會越來越繁重,Mia爸爸擔心孩子大了更抽不出時間游學,所以想趁著還在幼兒園,多出去見識見識。多些游學體驗,對成長總歸是好的。
在挑選游學機構這個過程里,也不是那么順利,Mia爸爸花了很多時間對比,反復和游學機構去溝通,也會和其它帶孩子去國際幼兒園游學的家長聯系。“首先要考慮安全性問題,確認機構是否有相應營業許可證這非常必要。”他說。
同時他也更傾向有中國老師帶隊的團隊,這樣更方便溝通孩子情況,遇到突發情況也方便解決。
至于費用問題,費用過低Mia爸爸也會覺得不靠譜。只要費用家里經濟能承擔得起,都是能夠接受的。
Mia來到英國之后,非常享受游學過程。Mia爸爸說,“在幼兒園上課沒有黑板,老師會帶著做各種涂鴉活動,每天下午還會去自然博物館、兒童圖書館、公園等地進行戶外游覽學習,重點是回家也沒有作業.....”
看到女兒這樣的反饋,Mia爸爸很欣慰,英國這種授課模式能幫孩子更好地釋放天性,寬松自由的課程設置也有利于孩子更多去表達自己。
回國后,Mia明顯比同齡孩子更喜歡分享自己,主動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也變得更加活潑。Mia父母覺得送孩子出來游學這決定真是值了。
今年年初Mia爸爸又帶著女兒來英國開始第二次游學,Mia爸爸說,日后如果遇到合適的機會,依然會考慮繼續報名參加。
兩周的時間體驗重于學習
葉同學目前是英國利茲大學的一名在讀研究生,第一次參加游學團是在2016年大二暑假。他說:“當時翻閱學校官網時無意中看到學校和牛津大學合作的暑期游學短期項目,我心里一直有名校情結,所以一下子就動心了。”
由于是學校官方發布的游學團項目,葉同學的父母也非常支持,第二天她就向學校提交了各種材料參與審核,最后順利地成為10個參加游學的幸運兒之一。
據葉同學介紹,這次游學團匯聚了北上廣不同高校的100多名中國學生,共持續2周。每天上午是由牛津大學老師、業界名人以及圈內大咖展開的大型講座,下午分小組進行主題討論,英國時政、傳統文化等都有所涉及。
此外,每周都有1-2天去體驗下午茶,參觀校園、博物館、公園等,由于學生們英語能力參差不齊,課堂上還會配備一位中文的老師適時翻譯講解。
葉同學最喜歡的是自己的生活住宿環境:“你知道嗎?我們當時就住在牛津大學的宿舍,連吃飯都在像哈利波特電影里開學宴的那種大廳,真的太酷了!”
至于費用,葉同學表示,學校與學校之間直接建立的游學團合作項目,費用一般較低,“像這次游學,兩周下來總費用也就花了兩萬塊不到,包含了往返機票、住宿、吃飯幾乎所有費用,真的非常劃算啦”。
牛津大學這次游學經歷讓葉同學開始對英國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也第一次產生了畢業后要來英國讀研的想法,她也順利拿到了英國利茲大學的offer。
葉同學覺得,經濟條件允許,還是建議出來看一眼,如果說非要靠這兩周的時間真正學到點什么也不現實,來游學其實就是重在體驗。畢竟“書本上看到的永遠是文字的東西,有些感覺是你真正來了之后才會有的。”
和“大牛”們零距離接觸
陜西師范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即將步入大三的王同學,在大一暑假就參加過一次英國的游學項目。
“當時戲劇課的老師在班群發了條‘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的游學項目,感覺這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他說。
英國戲劇氛圍濃厚,王同學本身對戲劇很感興趣,未來也有往這個方向發展的打算,再加上是老師推薦的覺得靠譜,和家里人簡單商量之后就報名參加了。
“這次游學屬于戲劇項目團,是游學機構和英國學校之間建立的合作,2周游學項目總共花了快5萬。游學團大概7人左右,都是中國人。”
據王同學介紹,在第一周的實踐課程里面她接觸到了很多沒聽過的概念,非常開眼界。第二周以看劇為主,老師帶著一起去了西區、劍橋以及莎翁故居等地參觀游覽,她覺得和大牛們零距離接觸的感覺很棒!
對于這種項目類的游學,王同學提醒大家,自己選擇時要多對比多篩選,老師推薦的或者朋友同學參加過的團會更靠譜一些,其實每年游學團的項目內容差別不大,只是簡單地調整罷了。
目前市面上游學團種類很多,像“學校—學校直接合作”的游學團項目,人數規模較大,課程較為籠統,多以參觀體驗為主,體驗感可能會稍微差一點,但是經濟實惠;
而“游學機構—學校合作”的游學團費用偏高些,但是課程更有針對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所以具體怎么選,還是看個人了。
仔細甄別,理性看待
英國游學市場雖然整體質量有保障,但也不排除少數機構打著監管擦邊球,以游學為幌子掙錢。
對此,倫敦某游學機構的李老師建議:第一,有經濟實力的中國家長越來越多,但任何市場都有水分,家長要仔細甄別挑選。第二,游學再好,也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家長要尊重孩子意愿。第三,隨著游學參與者低齡化趨勢明顯,中國家長對低齡孩子參加游學的效果要理性看待,不能期望過高。
李老師建議,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適當延長低齡孩子英國游學的時長,對于一些小孩子來說,需要一個適應過度期,游學時長過短可能孩子都還沒來得及適應,體驗感自然也會減半。
游學對中國學生和家長都是一種考驗
不過在采訪中,小編也感受到多數中國家長和老師們對游學有清醒的看法。
董老師認為,“很多家長是送孩子來英國,在英國的環境下鞏固自己的英語口語,此外也相對安全”。
其實,很多學生家長并不期望學生通過這一次短時間的游學就有明顯改變。不過,董老師表示,“不少孩子參加過游學團之后,變得更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還有的孩子的英語發音明顯有了提高。這其實就是進步。”
參與這樣的游學,對中國學生和家長也都是一種考驗。
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長,過集體生活,他們需要學習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與不同文化的家庭相處、溝通,遇到矛盾如何處理,這些都有積極意義。
“但與此同時,反而有不少家長不適應。目前中國社會出現很多‘熊孩子’事件,其實是與家長分不開。家長對孩子不夠信任,不夠放手,過分看重學習而忽視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培養,這類問題確實也在游學旅途中暴露出來。”董老師說。
她還表示,孩子出來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英國當地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和本土孩子一起學習生活。
董老師自己的孩子目前3歲半,等到明年,她也計劃親自帶孩子出國來一次原汁原味的游學體驗。她建議,如果家里有這個經濟能力,就送孩子出去走走,開拓視野的同時,也鍛煉下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