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慢就業”現象近幾年較為凸顯,有的大學生畢業后,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來學習、沉淀,也有大學生選擇先了解就業市場再找工作……人們怎樣看待大學生“慢就業”?大學生“慢就業”該不該有一個合適的期限?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大學生“慢就業”,38.2%的受訪者支持,30.4%的受訪者反對,31.4%的受訪者態度中立。50.7%的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更有想法、更看重就業質量了,47.0%的受訪者認為這種現象說明有的大學生沒做好職業規劃。85.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慢就業”的合理期限不應超過一年。
50.7%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更有想法
安琪(化名)是中國人民大學碩士應屆畢業生,本科畢業時曾考慮過“慢就業”。“我是跨專業考研,當時心里沒底,想著沒考上就到處去看看,同時準備考試。即便是考上,也想向學校申請在家先自學一年。就是想要一段時間來緩沖,充實自己”。
“如果年輕時不做些喜歡的事情或去外面走走看看,可能以后都不會有機會了。”今年畢業于杭州某高校的吳瓊瓊(化名)認為,“慢就業”能讓大學生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甚至實現小時候的夢想。“年輕人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未來的方向。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主要考慮個人興趣,不用像以前那樣因為要承擔家庭生活壓力而必須馬上就業。如今的大學生們也更有自己的想法了,不愿意違背自己的意愿去就業”。
調查顯示,對于大學生“慢就業”,38.2%的受訪者支持,30.4%的受訪者反對,31.4%的受訪者態度中立。50.7%的受訪者認為選擇“慢就業”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更有想法、更看重就業質量了,48.2%的受訪者認為這說明他們對自己未來有較明確的定位,47.0%的受訪者認為這種現象也說明有的大學生沒做好職業規劃,24.9%的受訪者認為這是逃避現實,“懶就業”。
“我個人還是支持大學生‘慢就業’的,‘慢就業’能讓學生看清自己的內心和未來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輔導員王嘉(化名)說。但她同時表示,“慢就業”需要家里經濟條件支撐,“慢就業”期間,大學生最好還是有自己的經濟來源,不能只依靠父母。
安琪認為,應客觀看待大學生“慢就業”,“有的人是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或是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但也有人以‘慢就業’的名義‘啃老’。‘慢就業’可以幫助大學生冷靜思考未來、豐富自己,但不能因‘慢就業’就忽略了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
85.4%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慢就業”的合理期限不應超過一年
安琪認為,“慢就業”的大學生應做好心態調整,抓住機會去鍛煉自己。
吳瓊瓊建議,“慢就業”的大學生可以多嘗試不同的實習工作,在工作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
“慢就業”的合理期限應該是多長時間?調查顯示,85.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慢就業”的合理期限不應超過一年,其中,10.0%的受訪者認為畢業后沒有馬上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應在3個月之內開始找工作,39.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畢業生應在3個月到半年之內開始找工作,35.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應在半年至一年內找工作,7.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在兩年內開始找工作,6.7%的受訪者認為順其自然就好。
“‘慢就業’期間,大學畢業生有足夠的時間放松、調整心態,但務必要跟上社會發展節奏,因為‘慢就業’很可能造成一個人不適應就業。”王嘉認為,“慢就業”的時間應以一年為佳,否則“慢就業”的大學生反而會習慣不就業,與“慢就業”的初衷相悖。
中國就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夏青云分析,畢業生擇業觀的改變使他們更能深入地考慮未來的職業規劃和就業質量。“對于那些還沒有準備好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急著進入職場對他們而言并無益處。但同時,求職耽誤一兩年,將使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降低。特別是對于那些家庭沒有負擔的人來說,‘慢就業’可能導致他們寧愿‘啃老’,也不愿‘降格以求’進入職場”。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認為,“慢就業”現象的出現表明大學生對于就業的價值理念趨于多元化,也代表社會在不斷地進步。這有利于大學生畢業以后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提升未來就業質量。“當然,社會工作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學術界,都應該對這個新興的就業特征開展廣泛和深入的研究。更多地了解這種就業現象中大學生的內心狀態、動機,以及對他們來說到底是有利還是存在問題”。(杜園春 實習生 顧凌文)
關鍵詞: 慢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