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幸福感成了衡量個體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加幸福,于是為之努力奮斗、揮灑汗水。然而,幸福卻是一個比較“奇妙”的東西,有些人手到擒來,有些人卻求之不得。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幸福呢?美國語言學家約翰·格林德和心理學家理查德·班德勒創立了一門叫做“神經語言工程學”的學問,旨在研究大腦如何工作。按照該理論,個體要想獲得幸福,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鏟除“信念絆腳石”。眾所周知,信念是支持個體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之一,但并非所有信念在所有情況下都會給個體帶來正面影響,比如當個體對信念抱有某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對信念缺乏全方位的理解,信念就有可能成為個體成長中的絆腳石。因此,個體要知道信念只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因素之一,要學會改變信念,鏟除那些不利于自己成長的信念絆腳石,不要被信念左右,更不要賦予信念某些不必要的意義,以免讓信念成為“執念”。
2、增強自我價值感。價值感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感覺不幸福,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一般來說,個體的價值感來源于某些“成功”的經歷,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成功”并非具體、表面的成功。個體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為之付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因此,個體要學會給自己設定目標,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承擔起責任,不斷努力,以獲得自我價值感。
3、樹立“大局觀”。通俗地來說,大局觀就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能夠從長遠考慮,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并堅持到最后。大局觀是獲得幸福的秘訣,因為只有樹立大局觀,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獲得長遠的考慮,而不是糾結于眼前的問題。比如對于某個煩惱來說,如果以“天”為單位來看待,那么該煩惱可能讓自己一整天都開心不起來,自然也難以覺得幸福;如果從“一生”的角度來看待,那么該煩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而自己有著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樣就不會糾結于眼前的煩惱,而會在追逐長遠目標的過程中獲得幸福。
作者:全國心理普及工作聯盟專家唐義誠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
關鍵詞: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