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日前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電視劇立項總量和生產總量均較上年有所下降,生產完成并獲準發行的國產電視劇數量為313部,共計13475集,創下了2011年以來的新低。
業內人士認為,立項總量和生產總量這兩個指數的雙雙下跌恰恰代表著中國電視劇正在往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對此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電視劇產量最多的國家,但是每年都有大量品質不高的產品出現,電視劇為了收視競爭有的甚至采用不良手段,這影響著行業的健康發展。2017年,無論是電視劇的部數還是集數都在下降,這個行業正在進行洗牌。”報告指出,自“一劇兩星”政策開始實施起,電視劇產量就開始逐年減少。“一劇兩星”意味著一部劇只能同時在兩家衛視進行首輪播出。盡管每年電視劇的產量極大,但是電視臺的承載能力卻相對有限,很多電視劇制作完成后根本得不到播出的機會,成為一種淘汰機制。不過,觀眾對于優質內容的需求卻在進一步增長,優質電視劇始終有市場。
報告同時顯示,現實題材作品在2017年呈現回暖趨勢。2017年立項的當代題材電視劇占比達到59%,近三年立項的當代題材電視劇均超過總數一半,而近代和古代題材電視劇比例則雙雙下降。“創作新的故事,表現新的生活,關注當下社會,聚焦大眾人生,這是中國電視劇在題材選擇上的一個傳統的特色,也是中國電視劇贏得觀眾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影視學者李京盛表示。
同樣面臨洗牌的還有網絡劇,數據顯示,2017年新增網絡劇295部,相比2016年349部的數量同比減少15.5%,而高口碑網絡劇的頻頻出現,給傳統電視劇制造了不小的壓力。2017年上半年的全網視頻點擊總量為6317.3億次,其中電視劇類點擊量達到4232.6億次,占近七成,移動端的強勢崛起促使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緊密合作,省級衛視也先后試水“先網后臺”的播放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電視臺高收視率和網絡高播放量的作品出現了高度重合,比如《人民的名義》《那年花開月正圓》《因為遇見你》《我的前半生》 等多部劇集在不同端口走紅,代表著優質劇作正在打破媒介的屏障和觀眾收看群體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