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如何講述那些關于人類文明的永恒話題?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能為人類帶來了何種挑戰?
(資料圖)
8月16日,建投書局聯合中信出版集團,邀請到新書《小丑歲月》的作者蔣一談,文藝評論家趙松,作家伊格言,與讀者一同探討未來世界中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從新書談起,分享在新技術革命下科幻小說家如何反觀人性、想象未來。本次活動屬“上海國際文學周”系列活動,由作家走走主持。
從現實到科幻,人與機器人如何共處作家蔣一談一直以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的身份為讀者所熟知,近年來,他將目光投向科幻文學的領域。《小丑歲月》是蔣一談的首部科幻短篇小說集,收錄2021年至今創作的10篇作品,這些小說以“人與機器人的關系”為切口,在有驚人想象的同時不離現實主義本色,科幻外表下仍然緊扣“人性”主題,并引入“禪修”“慢生活”“中國式親子關系”等元素,探索了科幻主題的本土表達形式。蔣一談沒有將筆力放在奇詭的“科幻點子”上,而是描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敏銳細膩的內心世界,用“未來之鏡”映照當下人類。
在分享會現場,蔣一談回憶起自己“跨界”科幻的源起是英劇《黑鏡》,由此想要書寫類似的中國故事。隨著《三體》影響力的擴大,蔣一談意識到自己需要走一條不同于“太空歌劇派”的創作道路,于是選擇機器人作為切入口。其中《2049》一篇是最早完成的科幻小說,在這個故事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掌控了全人類的思維活動,機器人強迫人類必須每天進行“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思考,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極度緊張,蔣一談試圖借此探討機器人在進化到高級階段前,是如何不自覺地傷害人類的。
蔣一談 《小丑歲月》中信出版集團 2023年7月出版
從現實主義到科幻文學,蔣一談的小說中展現出區別于一般科幻作品的特色和魅力。伊格言談到,《小丑歲月》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展現的“童話特質”,盡管有些故事中不乏殘酷的設定,但更多的是溫情的表達,比如《小丑歲月》一篇,“作者在字里行間隨時帶著溫暖以及同情的眼光在看這個世界”。伊格言將這種閱讀感受與《三體》做對比:“我非常喜歡《三體》,讀《三體》第二冊時會感覺到智性的喜悅,但讀《小丑歲月》這樣的書會覺得被撫摸,沒有智性的狂喜,但是有被撫摸的舒服的感覺。”
趙松則提到《小丑歲月》中對情感關系的重視十分關鍵,因為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而其中情感是最根本的方面,造就了人的優點和缺點。“機器人不能像真正有生命的物體一樣去感知和回應,也就意味著無論你有多么濃的情感,面對的都是程序,這是兩個世界的反差。”小說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設定未來世界的物質細節,而是關注情感關系,“強調的在技術和未來人機之間的關系,情感如何處理,情感如何變化,甚至異化”。趙松認為,這是蔣一談的科幻小說最為顯著的魅力所在。
“當AI越來越發達的時候,我們要重新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對于科幻文學的普遍狀況,蔣一談表示:“目前許多科幻作家的創作受到西方科幻小說傳統的影響,重視驚奇場景和科幻要素,弱化了人物,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回到古典命題,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針對這一命題的探討也越來越具有緊迫性。
2022年底,ChatGPT發布,這款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震動。蔣一談同樣受到ChatGPT的靈感啟發,從反向探討高新技術與人的情感,在《星星的調色盤》中塑造了一個極度原始的機器人,由于做工簡陋,這個機器人沒有名字、不會說話,背后的落腳點是終古不變的親情話題。
趙松回顧關于“人的概念”的發展歷史,進一步深化了探討。“人的概念不是從古到今是通用的,春秋時代對人的界定,和古希臘的界定是不一樣。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有兩百多年的延展,這個概念始終是有爭論性的概念,從來沒有清晰的把人的定義,因為社會在變化,科學環境、生產生活、城市鄉鎮都在變化,道德觀念也在變化。這個世界人的定義和處境與人的關系從來不是一定不變的,人不是機器,人是有缺陷的有情感的動物,是能思考能想象的動物,所以有不確定性的東西。”
趙松指出,人的定義是不斷變化的,科幻作品為這種探討打開了一種新的維度。科幻文學的發展與現實技術的發展同步共振,也能夠為現實提供借鑒。在宇宙文明的尺度下,人類的存在是有限度的,而科幻可以在這個限度之中創造一切,從而提供指引和安慰,這也是科幻作品從未來回到“古典”命題的重要意義。
科技逐步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我們怎樣與未來世界相遇談到ChatGPT對寫作帶來的幫助和沖擊,伊格言表示,文字工作者需要對新技術保持警惕:“我喜歡新科技,自己很快試著玩,發現它還差人類非常遠。仔細研究一下它的原理,是一個以歸納為主的生成器,是資訊會診,重點是生成,自動選句、選段,信息的真假無法辨別,所以要對它保持敬畏和警覺。”在這一層意義上,人類寫作仍然無可替代。
伊格言還提到在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人類紀”概念,“借鑒第三紀、第四紀、侏羅紀、白堊紀的地質年代劃分,現在進入‘人類紀’,人類開始面臨自己對地球產生的巨大影響,人類所創造的東西,比如機器人和科幻小說,這提示著未來幾百年內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這正是《小丑歲月》這一類作品的意義所在,人類頻繁與AI接觸,新的情感倫理模式不斷生成,科幻小說為之提供了一個探討的平臺。
趙松則對新技術可能帶來的陷阱表示擔憂。“技術的發達讓人類不需要伸出手解決生活問題,不需要防御,人類會通過科技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但是人會退化,而且很難克服。這種發展狀態對其他物種是有毀滅性的,人類和地球也會面臨這樣的劇終時刻。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所謂科技的工具我很難樂觀地認為它可以讓人活得更幸福、更愉悅,人已經被改變了。”
對于這個話題,蔣一談認為AI可以幫助人類解決知識的負擔,從而推動文明進步,但另一方面,歸根究底,人類不是數據,而是多重存在,有自己的肉體,與人工智能的差異將永遠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矛盾和張力也無法避免,蔣一談表示,自己仍會繼續創作機器人系列命題下的科幻小說,比如嬰兒機器人的成長、AI對人類的模仿和超越,乃至于建構真正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這些未盡的思索,仍有待于科幻小說在未來來臨之前,逐步給出解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