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搭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作為全國唯一具有“兩湖兩河”地理標識的地級市,宿遷最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全市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19%,具備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基礎和條件。
2022年1月,宿遷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唯一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2022年6月,《宿遷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爐,標志著宿遷全面開啟 “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年多來,
宿遷全面踐行“兩山”理論,
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加快推動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
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走出一條平原水網地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01
鍛造“硬支撐”
健全保障和推進機制
強化精準支持,注重發揮省市聯動工作機制和本地區領導小組實體化運作工作機制相結合。2023年1月,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省級12個部門《支持宿遷推進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重點事項清單》,進一步加快了省市協同推進宿遷市全域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步伐。
加大統籌協調,注重全市上下“一盤棋”通盤謀劃和突出地域特色差別化實施相結合。在市級層面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同時明確十個專項小組,強化整體謀劃、一體推進。在市級制定《宿遷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各縣區立足區域實際,分別制定本地區個性化工作方案,形成“1+9”方案體系。
各縣(區)、市各功能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方案
突出重點導向,注重納入全市高質量考核和全程性調度相結合。在全省范圍率先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納入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明確考核重點,確保工作落地。
02
量化“生態底”
摸清生態資源底數
明確調查規范,編制生態產品目錄清單。以國家方案為基礎,圍繞森林、農田、濕地、城市四大生態系統,宿遷以專班化形式推動編制《宿遷市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按照每個生態系統物質供給類、調節服務類、文化服務類三類產品劃分,全市物質供給類初步調查共有生態產品262種,調節服務類明確了具體面積,文化服務類明確了具體區域。
遵循國家標準,構建符合宿遷特色的核算體系。以“規范先行、制度保障”為基礎,構建符合宿遷實際,具有平原地區代表性的地方性核算規范,并在規范指導基礎上,建立滿足核算數據要求的統計報表制度。充分應用大數據手段,建成自動化數據核算軟件平臺,便捷高效形成核算結果。
推進動態監測,搭建生態產品綜合信息平臺。建立開放共享的集數據管理、信息發布、成果展示、產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產品信息云平臺,實現政府治理和市場服務雙向發力,方便各類主體更加便捷獲取生態產品信息。
03
擦亮“生態美”
做好生態補償和修復
探索市域內生態補償“新解法”。在全省率先印發《宿遷市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建立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讓水更清;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讓地更沃;建立減污降碳成效掛鉤機制,讓天更藍。
推動建立綠色融合“生態合作圈”。探索設區市協同立法新模式,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22年11月1日,《宿遷市駱馬湖水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首部設區市協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探索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2022年5月,泗洪縣、明光市和五河縣三地檢察院檢察長、河長辦主任共同會簽《淮河、懷洪新河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成為三地聯合巡查、跨區域協作的常態。
淮河、懷洪新河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云會簽儀式
泗洪、五河檢察院“兩河一湖”聯合巡察活動
探索高效循環南北共建“資源配置圈”。圍繞新一輪《全面加強南北掛鉤合作框架協議(2021—2025年)》,打造了一系列蘇宿兩地“品牌包”,創設共建園區產業基金,成立全省首批南北共建科創飛地,深度促進優質項目和綠色資本高效對接,相關工作編成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廣,蘇宿工業園區實現省考“十二連冠”。
04
打造“金飯碗”
探索生態產品經營開發
打造電商名城,推進生態產品精準對接。搭建電商交易平臺。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傾力打造“電商名城”,集成中國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4個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園、N個各類鄉鎮(街道)電商特色產業園、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等要素資源,建成“1區多園N點”電商發展格局,為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提供陣地。如沭陽縣扎下藝森園盆景造型基的花木盆景通過在“快、抖、淘”等電商直播平臺“C位破圈”,以花育人、人花共生,生動詮釋了“網紅成為新農民、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的生動圖景,帶動周邊盆景經營戶銷售業績倍增、直播從業人員收入倍增。
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宿遷市)
宿遷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沭陽花卉直播>>
發展綠色產業,統籌提供高品質生態產品。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培育“宿有千香”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按照沭陽園藝花木、泗陽特色桃果、泗洪生態水產、宿豫肉禽食品、宿城綠色蔬菜等各地區特色將主打農產品做大做強,構建全市農業生態品牌產品體系。構建綠色制造業體系,提升城市發展吸附力價值。立足綠色制造業整體布局,不斷提供優質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產品。如市洋河新區“佳泉釀美酒”,打造“生態綠蘇”白酒,是宿遷極具代表性的生態綠色產品。加快培育“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和綠色發展領軍企業,全市累計完成3批次14家“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培育。發展生態文旅產業,打造地域性特色文旅品牌。駱馬湖旅游度假區獲批國家級度假區,成為蘇北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填補了淮海經濟區沒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空白。
05
拓寬“轉化路”
開展生態產品市場交易
探索權益類產品交易。通過推動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水權等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實現生態服務價值。以水權交易為突破口,先后開創全國地下水水權交易先河、完成全省首例農業用水轉工業用水交易、創新開展農業與生態水權交易、企業串聯用水水權交易、實現全國首例蒸汽冷凝水水權交易,打出了水權交易“組合拳”。率先在全省探索國家層面的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調查核定全市符合碳匯要求的森林、濕地資源,測算全市森林、濕地碳儲量、碳匯量,建立碳匯數據庫。依托泗陽國家級農村宅地制度改革試點,推廣宅基地退出補償“地票”制度,引導搬遷農民集中居住、跨村安置,也有效推進基準地價體系的建立,探索競價擇地、階梯有償使用等機制。
蒸汽冷凝水水權交易簽約儀式
探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擴大綠色信貸投放。制定出臺《宿遷市金融助力綠色發展行動方案》,組織實施“百億綠色融資擴容計劃”,引導加大綠色低碳領域信貸投放。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沭陽縣探索綠色信貸新模式,圍繞“建設全國花木產業第一縣、爭創全國花木經濟第一園”的目標,推進“花木貸”項目精準摸排花農資金需求,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泗洪縣探索具有區域性生態平衡屬性的“綠票交易”機制,通過國有公司專業化運作,調動市場和行政雙重力量,拓展碳排放和污染物社會治理新模式。提升綠色金融質效。建立涵蓋省級、市級綠色企業(項目)名錄庫,2022年累計為綠色名錄庫內企業發放貸款71.5億元。開展綠色企業(項目)線上“云對接”活動,達成融資金額9億元、受益企業27戶。
原標題:全省唯一!宿遷探路“綠水青山”變現
來源:宿遷發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