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陽爽
(資料圖)
以畝產論英雄。6月25日,從第33個全國土地日上傳出好消息:全省建設用地畝均GDP達到21.3萬元,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近年來,我省堅定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實現了保護、發展與安全的互促共進。建成高標準農田4000多萬畝,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
“湖北耕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突出,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用好每一寸土地”。省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人透露,我省將多措并舉,嚴守耕地紅線,推進土地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
低效地再開發
4月11日,孝感市高新區國土分局和高新區財政局負責人帶隊到一家央企,開展政策宣講和上門服務,就其低效用地處置事宜面對面溝通,最終簽訂了有償收回協議。
2019年,這家央企取得了孝感高新區200.3畝的土地使用權,但至今年4月僅使用其中46.66畝,余下153.64畝一直未動工建設。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國土分局多次與公司約談協商,最終達成共識。
目前,全省共認定低效用地4809宗、面積36.09萬畝;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1180宗、11.25萬畝,占認定總數的24.5%、總面積的31.2%,此舉有效優化了全省用地結構和空間開發格局,緩解了土地供需矛盾,提高了用地效率。
全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利益共享、因地制宜方針,大力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武漢、宜昌被列為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是全國試點城市最多的省份。
與此同時,全省大力實施土地精準化配置,以產業績效確定用地規模,提倡規劃緊湊型城市,節省出來的土地復耕復墾。
不斷提升耕地質量
“我這塊地,以前每畝最多收800斤。如今,路通了、渠修了、田肥了,畝產達到了1300多斤。”6月6日一大早,應城市天鵝鎮花堰村村民田先保高興地說。
花堰村西臨老縣河,南臨漢北河,金盆河穿村而過。以前,因水利設施不強,全村5100多畝耕地易旱又易澇。2021年,該村被納入水系連通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修建6個涵閘,增加配套泵站,排灌溝渠、塘堰修葺一新。
近年來,像花堰村一樣,全省已改造高標準農田4000多萬畝, 到處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現代農業圖景。
1988年,在監利誕生了我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
“30多年如一日,守護每一寸基本農田。”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護區內不準建房、不準葬墳、不準挖砂取土、不準燒窯做磚、不準毀田造林、不準亂挖魚池。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建筑物全部拆除。
農田就是農田,農田必須是良田。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省耕地面積7153萬畝,占全省國土面積25.65%。我省將全力保護好這些耕地,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湖北力量。
找回流失的耕地
4月28日,恩施市盛家壩鎮安樂屯村,層層梯土阡陌相連、條條田壟線條分明,扦插薯類作物工作準備就緒。據悉,這里曾是一片撂荒地,如今已經整改成了耕地。像盛家壩鎮一樣,該市其他鄉鎮也正在加快推進耕地流失整改工作。
湖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守牢每一寸耕地,保護“湖北糧倉”意義重大。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綜合分析研判耕地保護形勢,全面查找梳理問題,科學制定整改措施,以源頭治理、共享治理、精準治理、綜合治理、專班治理“五項治理”大力開展耕地流失問題整改,140多萬畝流失耕地實現復耕。
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強化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實行目標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建立耕地雙月監測機制,實行“紅黃牌”管理,嚴肅查處耕地違法案件。開展耕地保護、糧食安全考核,每年下發2億元耕地保護激勵補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