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itywalk為代表的“本地深度游”,本質是文旅融合升級。它與消費行為密切相關,既能激活一個地區的餐飲、購物,也是地域營銷、商業營銷的創新渠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逛街,又稱散步、遛彎、壓馬路,現在有了一個更洋氣的名字:citywalk(城市漫步)。在愛好者眼里,citywalk可以“加咖啡”,逛遍城市的咖啡店;可以“加美食”,用味蕾選出獨家私房菜路線;可以是夜晚打開胡同的別樣方式;也可以帶著寵物、跟著書本去散步。
2023年上半年,小紅書平臺上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超30倍,7月份達到最高峰,呈現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學生在研學團,大學生在特種兵旅游,成年人在citywalk,主力是“95后”職業女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近期,社交平臺上開始有人組織citywalk,每人收費30多元至上百元。很多人看見這條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有些想笑,同樣是逛街,換了英文名,就需要付費了?
其實,真正的citywalk理論基礎叫作“考現學”,與考古學相對,專注于研究當代文化和社會。“考現學”有個重要分支叫“路上觀察學”。比如,同在一片街區,建筑師能在平平無奇中發現羅馬柱、法式陽臺等建筑美學;有人扮演生活家,用“15分鐘生活圈”理論研究社區衣食住行是否便利;還有人從歷史學家的視角出發,發現一些被遺忘的歷史印記。
腳步慢下來,體驗深下去——這不僅是citywalk吸引人的松弛感,也是打開消費思路的著力點。難怪各地文旅部門紛紛看中這項活動:今年暑期,北京市文旅局推出30條“漫步北京”系列主題線路,以及15個消夏避暑“鄉村walk地圖”;山東文旅官方賬號“好客山東”,專門推文“citywalk說走就走!”介紹線路;上海市還舉辦了“馬路生活節”,用200多場演出、展覽、路燈音樂會、美食快閃,吸引了400個品牌及商家參與,招呼了超過20萬市民游客流連街頭。
當然,旅游部門推出的大多數線路是免費的。以citywalk為代表的“本地深度游”,本質是文旅融合升級。它與消費行為密切相關,既能激活一個地區的餐飲、購物,也是地域營銷、商業營銷的創新渠道。這種方式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撬點,并不能成為促消費的主力,但是當下消費者對什么感興趣,就應該盡量用起來。
近兩年,各地積極打造“復古街巷”“特色街區”“夜經濟”,很多都不在核心景區,可這些地點往往符合citywalk的口味。只要躋身citywalk線路,再小的門店都有亮相機會;只要消費者能走出家門,人流動起來,商業就能活起來。
如果只是朋友相約逛街,純屬個人行為;可如果有人組織,付費參與,citywalk就成了經營行為,需要考慮責任劃分、意外風險等。目前,攜程等平臺已上線多條citywalk線路,大都是導游團隊承接,100多元的費用主要是講解費,有可能是在過去的“一日游”后面加上“citywalk”后綴,試圖趕上這一波時髦。這種變化本身,說明游客對旅行的認知更加多元,從看景點、拍照轉向追求個性化旅游體驗。這是旅游行業要抓住的變化。
citywalk還給城市管理出了個新課題。政府務必重視全面改善消費體驗、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環境,而不能只盯著重點景區。隨著游客腳步遍布城市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家小店或者一個人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犯錯,傷害辛辛苦苦打造的城市口碑。從這個角度看,citywalk愛好者相當于扮演了市場監督員的角色。
酷暑逐漸過去。待秋高氣爽,約幾位術業有專攻的朋友,開始秋天的第一場citywalk,換個角度看看自己熟悉的城市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