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游客因大雨滯留景點,工作人員堅持清場拒絕避雨,“6點就要下班”,大家怎么看?》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這事情沒這么復雜啊。核心詞三個:在商言商,溫情,人性。
甭管這景區是私人的還是公家的,甭管是收費的還是免費的,開放了就是在提供一種服務,免費的也是城市在為市民和外來游人提供的服務。在商言商:
【資料圖】
第一層:工作人員按規章辦事,工資發到六點,門開到六點,沒一點毛病;
第二層:景區作為服務業,以為游客提供便利為首,遇到突發天氣,基于行業本質及更長遠的經營,理應讓游客進去躲雨。
都說得通。
但我想大多數人,都愿意選第二種,因為一個更溫情的社會,是我們所期待的。當然,這里對游客的溫情,是建立在工作人員的損失基礎上的。再往后就要說到人性了。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這種突發情況在胖東來,游客肯定不會有這種擔憂的。工作人員不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溫情嗎?工作人員不愿意自己表達溫情嗎?
大膽猜測一下,這名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和公司(或單位)博弈(交流交往)中,恐怕很少遇到有人溫情對待她。比如,完全不顧特殊情況的處罰,完全不顧個人情感的一些請求的拒絕……
當然,這都是猜測。這名工作人員也許完全是出于個人秉性做出了這么一個合乎規則而但沒有絲毫溫度的決定。但上述猜測有多大可能成立,各人可以自己揣測,環境,真的會影響人。
說這么多,只是想說,如果我們想要社會更多的溫情,就應該依循人性,如胖東來一樣,在處理企業與員工關系的時候,給予員工(工作人員)更多溫情,同時明晰,服務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例外情況如何算等等(發不了錢,給個表揚,過年多點點獎勵總是可能的吧)。
社會最缺乏的,不是服務業對顧客的溫情,不是旅游業對游客的溫情——而是企業、組織對被依附的成員的溫情,哪怕僅是合理的溫情。
當然,也許即使建立這樣的制度和氛圍,依舊會有個別人做出如此案例一般沒有溫情的事,但那會是極個別,畢竟,每個人都還是想成為一個好人,做點好事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