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高速發展在幫助人們自由表達的同時,也滋生了網絡暴力現象。為了有效遏制網暴,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公布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網絡暴力的范圍,主要規制“在網絡上針對個人肆意發布謾罵侮辱、造謠誹謗、侵犯隱私等信息的網絡暴力行為”,亮明司法機關嚴肅追究網絡暴力等違法行為責任和積極治理網絡暴力的態度和立場。
2023年7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針對網絡暴力信息做出清晰界定,網絡暴力信息是指“通過網絡對個人集中發布的,侮辱謾罵、造謠誹謗、侵犯隱私,以及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道德綁架、貶低歧視、惡意揣測等違法和不良信息”,并從網暴信息監測預警、網絡暴力信息處置、保護機制等方面規定了平臺的責任,建立健全網絡暴力治理機制。《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均明確禁止了傳播虛假信息、網絡侮辱誹謗、侵犯個人信息和隱私等行為。
在此政策法規圖景下,網絡平臺是網絡空間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網絡暴力防范治理的重要主體。根據《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第七條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制定和公開管理規則、平臺公約,在用戶協議中明確用戶制作、復制、發布和傳播網絡暴力信息應承擔的責任,并依法依約履行相應管理職責。可以看到,以抖音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在防范和治理網絡暴力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2023年7月27日,抖音發布了《抖音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范》,并發起了《抖音反網暴倡議》,這一系列舉措契合相關政策法規要求,表明其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內容生態,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努力與決心。短短數日,參與簽署《抖音反網暴倡議》的人數已超過130萬,話題視頻播放量接近2億次,具有顯著的行業引領意義。
《抖音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范》要求用戶不得發布五類網絡暴力信息,也不得教唆、鼓動其他用戶發布此類內容或實施相關行為;鼓勵用戶友善表達,客觀理性發表自身觀點,傳遞善意,尊重差異,富有同理心。《抖音反網暴倡議》將用戶納入網絡暴力治理體系中,正向引導用戶,有助于減少網絡暴力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打造平等友善、溫暖和諧的網絡社交環境。同時,抖音嚴厲打擊網絡暴力行為,有助于提高網絡暴力的實施成本。
面向受害者,抖音提供了一鍵防網暴、互動權限管理等隱私設置能力,幫助受害者阻斷網暴路徑,并提供了一鍵取證能力,幫助其進行網暴證據留存,契合《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第十八條和第二十二條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完善網絡暴力防護功能,提供一鍵關閉陌生人私信、評論、轉發和消息提醒等設置。用戶面臨網絡暴力風險時,應當及時發送系統信息,提示其啟動一鍵防護。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針對網絡暴力信息的一鍵取證等功能,提高證據收集便捷性。依法依規為用戶維權,司法機關、有關部門調查取證工作等提供及時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協助。隱私設置和一鍵取證等功能,可以幫助受害者阻斷網暴路徑,降低維權成本,提供維權路徑。
網絡暴力是復雜社會問題在網絡空間的投射,僅依靠單一主體難以解決,需要全社會各主體的共同參與,共同培育良好的網絡生態。網絡暴力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加大對網絡暴力的打擊力度,搭建更高效有序的管網治網格局;需要平臺在政府指引下,強化行業自律,不斷完善平臺規范,與現有的法律法規相銜接,并堅持技術向善,遏制網絡暴力信息的產生和傳播;需要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以及網絡社會組織積極推動普法,創新宣傳途徑和方式,結合重點案例開展網暴宣傳與科普;需要新聞媒體堅持倫理規范,提供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還原事實真相;還需要網民積極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和法律認知,及時舉報網絡暴力信息,共同遏制網絡暴力信息的傳播擴散。(作者:吳沈括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柯曉薇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