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驚人的688.7萬輛,其中,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滲透率達到了49.9%,較2020年提升了14%,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自主品牌占市場份額超過80%,成為絕對的主力。
然而在中國自主品牌高歌猛進的進程中卻出現一些不和諧的亂象。
01
【資料圖】
自主品牌矛盾升級高管罵戰不止、發布會懟友商
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自主品牌之間競爭加劇。2022年7月,華為某款新車發布,魏牌CEO李瑞峰隨后在微博開炮,“打鐵還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后是行業共識”,“落后就要挨打,吹起的泡沫總要有人來戳破”。
進入2023年后自主品牌矛盾進一步升級,部分車企引發的“罵戰”不止。
例如,長城在某場發布會上,其高管向理想開炮:“練了7年的武功叫入門,練了32年的武功叫大師。武功深淺,是‘造車派’與‘資本派’的最大區別。”并表示“藍山是‘造車派’向‘資本派’全面反攻的排頭兵。”
“微博之王”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不甘示弱,在微博上發言“我們誰都沒興趣搞,那點銷量有啥可搞的”、“我們銷售團隊做什么,還要考慮別人是否舒服,太他媽的巨嬰了;我們沒有抱怨你們干呀!”、“(魏牌)藍山什么的隨便搞,我們根本就不在意。”。尤其是近期直接開地圖炮嘲諷,“很多友商三瓜兩棗的銷量,有啥可干的?”,“被迫害妄想癥”,著實難聽。
回溯以往不難發現,長城懟友商并不罕見:2018年舉報吉利、2020年攻擊長安,2022年發布會一句“北有喬峰、南有慕容”拉踩比亞迪。在今年5月的新品發布會上,長城對友商們一通狂噴,“虧損的企業無權也無力談論企業運營”、“有些企業贏了銷量、輸了底線,毀了行業的品牌他們不能容忍”,甚至“電池故障、剎車失靈、筷子懸架”等等都出現在了發布會PPT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兩天,長城汽車在其發布會上持續將“Diss”進行到底,針對友商新技術進行調侃,再次將自主品牌間的競爭推向臺前。
02
亂象根源:汽車行業內卷加劇
今年以來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汽車行業“花式價格戰”全面擴散。在此背景下,陸續有車企被淘汰, 就如廣汽董事長曾慶洪表示的那樣:汽車行業進入微增長和淘汰賽階段。
淘汰賽這股寒風吹到每一個新能源車企的心里。在這樣一個氛圍下,各家車企銷量壓力越來越大,于是一些車企開始“另辟蹊徑”,高管親自下場在社交媒體、發布會上罵戰撕逼、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現象越發明顯,這一風氣又符合人性看熱鬧的需求,可以短期內吸引大量流量,為自己品牌進行營銷的同時打擊競爭對手商譽。這不是良性競爭,不是行業健康發展的方向。
03
引戰不會帶來銷量汽車品牌需要走出內卷亂象
這一亂象并不是汽車圈特有的,事實上在當年智能手機行業內卷加劇時也同樣出現過,“友商”一詞就是當時發揚光大,發布會上“互相問候”是手機廠商的常態。回顧歷史上案例,公開罵戰針對友商、內涵友商,試圖從商譽上打擊同行的企業并沒有帶來產品銷量上的提升,當消費者看到這些負面信息時反而導致企業形象下降,損害了自身品牌,損人而不利已。
各大車企應該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和產品品質,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和消費者的青睞。自主品牌需要走出內卷亂象,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行業自律:各家汽車企業應當共同遵守行業規范,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行業的公平秩序。例如,行業協會加強監督行規行約,規范行業行為,制定行業標準和道德準則,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商業道德觀念。
提倡技術創新:汽車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各家企業應該比拼研發實力,推動技術創新。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加強合作交流:汽車行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材料、零部件、設計、制造等。各家車企可以加強合作與交流,共享資源和技術,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
中國新能源車事業發展至今來之不易,期望各家自主品牌車企倡導良性競爭,以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和產品品質推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符合全國人民期待的支柱產業。
原文標題 : 汽車圈如何走出內卷亂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