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北京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繼多抓魚公眾號的到貨提醒被迫停用之后,多抓魚北京店也即將合同到期了。”日前,二手書商多抓魚發出“告別信”,宣布其在北京唯一一家線下門店將于6月30日后正式閉店。6月30日,海報新聞記者到達多抓魚北京三里屯店時,發現消費者需線上購票后才能進店,“搬家派對”被明碼標價。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多抓魚循環商店
因房租合同到期閉店
多抓魚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二手書交易平臺,2019年發展線下業務,于北京大望路經營第一家長期的線下店,但該門店于2021年11月關閉。即將關閉的三里屯門店于2022年1月開業,是其在北京唯一的線下門店。該門店開業至今僅一年半的時間,為何突然閉店?
“2022年一整年都是三里屯地區線下商業的噩夢,等到大家都恢復元氣,店也到了合同的末期。不做活動的日子,相比大望路店,日常收入翻了三倍,神奇的是租金也是將近三倍。”記者在多抓魚微信公眾號獲悉,“掙的錢還是全部交了房租。”
同時,該門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閉店是因為房租合同到期,后期會考慮重新選址,目前上海門店及線上業務不受影響。“閉店是因為業主跟房東的租期到了。(后期)有重新開張的打算,但是現在還沒有找好地方。”
賣門票湊“搬家費”
“這個夏天,我們舉辦‘多抓魚搬家派對’,與你一起慶祝告別和無常,慶祝因為失去而突然擁有人生無數的可能性。”6月30日,記者到達該門店時,發現其大門入口處放有購票二維碼。在購票頁面,顯示票價分為工作日2元、周末及節假日10元,入場時間分11時至18時、18時至22時兩個時段。當日11時,第2個時段已顯示約滿,無法購票。
購票頁面
進店消費,為何還需購買“入場券”?
“之前沒有收門票,但是最近要閉店了,有很多的閉店活動,所以才開始收門票。”關于銷售門票的原因,該工作人員稱,6月17日至30日,每天都會設置不同的活動,因此才收取門票。
除此之外,多抓魚也曾在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由于是北京店最后的狂歡了,一方面要控制人流,一方面需要湊點搬家費,所以這次還是要收門票費的。”
割文藝青年的“韭菜”?
記者進入該門店二樓后,“再見”兩個大字映入眼簾,“再見墻”上寫滿了消費者的留言。而順著出口處的樓梯向下走去,其兩側墻面仍有覆蓋了一層又一層的筆跡。多抓魚曾在微信公眾號上稱,“在6月30日之后,這面‘再見墻’會物理意義上消失不見。”
多抓魚北京三里屯店內
與此前不同的還有,門店內多處張貼了“再見”“全9折”的提示。工作人員稱,“現在在店內買單,用APP結算是全場9折,書和衣服都是9折。”
“作為‘書店’,多抓魚的實體店算是一家不錯的獨立書店,有特點有態度。”不過,在吸引諸多消費者前來打卡留念的同時,銷售門票湊“搬家費”的舉措也引起不少消費者的討論。“不管買不買,進去還要收門票?”“文藝青年的韭菜果然是太好割了。”
二手書價格超出想象
在質疑銷售門票的同時,也有消費者認為店內商品定價偏高。“超低價收書,超高價賣書,二手書賣得比某當某京的新書還貴。”“單純好奇,隨便掃了幾件衣服,有些瞠目,價格確實超出了想象。”
在店內實地走訪中,記者隨機選擇了一本書,查詢其門店價格為39.5元,若按當日9折活動計算,其售價為35.55元。而在某電商平臺上,記者發現該新書的價格多為20元至30元。
事實上,多抓魚的價格爭議并非出現在近期。2022年,一則“多抓魚75元回收的衣服629元售賣”的話題就曾登上熱搜。在該話題下,有報道稱,多抓魚曾將價值1500元左右的連衣裙估價75元并回收,最終在平臺中以629元售賣。
對此,多抓魚客服曾回應稱,在回收服飾時需要付出倉儲物流、清潔消毒、審核鑒定等成本,同時還要承擔賣不掉的風險,因此買賣中間會有差價,這部分差價也用于覆蓋上述成本。
“小眾情懷”的經營之困
“我們在開店這條路上還會繼續折騰的。”多抓魚曾對外表示,越來越多的書店轉型成為地產流量項目、咖啡空間、會員自習室,但其還是想看看是否能跑通古本屋、古著屋的樸素模式。“每一家開過的書店最終都變成了廢墟,但它們不是失敗,而是彎路,保持一直行走,彎路讓我們在接近目的地的過程中看了更多風景。”
門店內的“再見墻”
然而,在二手綜合電商平臺日益成熟的當下,二手書商如何撬動“生意經”?
“二手書交易長期以來存在流通運轉成本高的問題,能夠聚焦垂類受眾的同時也導致了小眾化,利潤空間有限。”據書商宋敏介紹,按照圖書的定價計算,1折收、5折賣、4折賺,是二手書商基本通用的盈利模式。
出版人唐勇也曾表示,二手商基于線上用戶基礎向線下引流,能夠在前期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前期引流過后,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并且保持營收持續增長絕非易事。
由此可見,如何在小眾情懷和大眾消費習慣之間,從吸引消費者到留住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思考,無疑是二手書商立足市場的關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