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近日報道,美元指數已經從2021年的峰值下降4%,使美元成為今年二季度以來表現最差的主要貨幣。
從19世紀的金本位制度到1971年開始推行以信用貨幣為主導的貨幣制度,現代金融的歷史見證了好幾種貨幣秩序的更迭,而且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主要儲備貨幣——首先是黃金,然后是英鎊和美元。以美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已有50年歷史,大致等于以往每個貨幣的平均壽命。
美元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所有人都把它當作自己的“記賬單位”。石油以美元計價,大多數全球貿易業務都以美元支付,大多數跨境金融合約也以美元結算,甚至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都會在自己的錢包里裝點美元。幾十年來,金融市場的貿易增長一直快過全球經濟,這讓美元的主導地位變得越發突出。很明顯,美國可以通過制裁手段來強化美元帶來的影響力,這也讓美國對全球金融的洞察更加敏感。
很難想象,美元的主導地位或許會發生改變。
投資大亨斯坦利·德魯肯米爾(Stanley·Druckenmille)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維持市場和經濟穩定的美聯儲政策最終可能威脅到美元的長期健康。要知道,美聯儲“踩在油門”上的時間已經太久了。
美聯儲在疫情期間維持其寬松政策,以滿足美國國會的支出需要。美國國會已批準超過5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并正考慮將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開支再增加數萬億美元。德魯肯米爾表示,從長遠來看,這些政策以及它們帶來的沉重債務和赤字將威脅到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還有一些投資者認為,美聯儲堅持即使通脹升溫也不會很快縮減購債規模,這將削弱美元的影響力。某些量化寬松政策無異于開動馬力印鈔,而通脹則侵蝕了美元的購買力。
此外,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還有一個威脅美元霸權地位的因素就是數字貨幣。更難想象的是,美元的霸權地位或許會讓位給人民幣,推動發生這一改變的就是游客。曾在法國央行任職的讓-皮埃爾·蘭道(Jean-PireerLandau)表示:“比如有上億游客在東南亞各地旅行,他們都要求使用支付寶,那這個應用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許時間一長,他們可能就會想用人民幣計價交易了。”“先是一些小物品和博物館門票以人民幣出售,然后企業開始用人民幣開出貿易賬單,最后金融合約也會用人民幣計價”。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Associate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達里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認為,未來幾年,人民幣將變得更加重要、更加強勢、更加穩定、更有吸引力、更被廣泛使用。”他預計數字人民幣有一天可能會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儲備貨幣之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美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儲備貨幣,占全球儲備貨幣總量的近6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人民幣目前的份額約為2%,僅次于歐元、日元和英鎊。但達里奧預計,在5到10年的時間里,人民幣的份額將增加到10%到15%,甚至比預期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