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公布的美聯儲褐皮書和近期陸續公布的美國經濟數據都顯示,隨著疫苗的接種和前期經濟刺激措施的實施,美國經濟正行進在加速復蘇的軌道之上。隨著經濟形勢好轉,美聯儲表示,將逐漸出售抗疫企業債組合。紐約聯儲6月3日表示,將于6月7日開始逐步出售二級市場企業信貸便利工具中的企業債。
美國經濟繼續加速復蘇
據路透社報道,美聯儲官員在最新的經濟情況評估褐皮書中表示,盡管美國經濟面臨供應鏈麻煩、招聘困難和價格上漲等一系列問題,但復蘇在最近幾周仍加速。
褐皮書稱,從5月初到月底,美國經濟仍以溫和的速度擴張,但增速“有所加快”,官員們指出,疫苗接種率提高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放松對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可能在提高消費者支出方面最為顯著,特別是休閑旅游和餐飲領域。備受關注的汽車消費依然強勁,但經常受到庫存緊張的限制。在商業服務領域,市場對運輸服務的需求異常強勁。
在勞動力市場與薪酬方面,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報告就業情況小幅增長,其余地區則給出了溫和增長的反饋。隨著疫情傳播逐漸放緩,食品服務、休閑接待和零售業的就業增長最為強勁。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6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ISM制造業活動指數從4月的60.7升至61.2。美國5月Markit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62.1,也高于初值和上月終值,顯示美國制造業活動在加速擴張。
此前,美國商務部于5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第一季度經濟折合成年率增長為6.4%。《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經濟學家預計,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折合年率有望達到8.2%。
供應鏈供需矛盾日漸突出
褐皮書認為,讓規模達2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恢復快速增長這件事本身就構成挑戰。
盡管制造業仍在加速擴張,但制造商同時表示廣泛短缺的材料和勞工、疊加運輸延誤使其向消費者交付產品的難度增加。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建筑行業,建造商表示低利率帶來的強勁需求超出了他們的建造能力。運費、包裝、石化產品的價格也出現增長,持續的供應鏈中斷還加劇了成本壓力。此外,對于許多公司而言,目前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特別是在招募低薪小時工、卡車司機等時。在薪酬方面,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提供簽字費并提高起薪,以試圖招募或留住工人。
這些矛盾體現在整體價格壓力自上一份報告后有所增加。目前商家出售的商品價格溫和上升,但投入成本增長更快,好在強勁的需求暫時使商家能將大部分成本壓力轉移給消費者。預計未來幾個月里,美國經濟將繼續面臨成本上升和漲價的壓力。
路透社稱,總體上,企業似乎無法滿足不斷激增的對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而消費者似乎準備好大肆消費。
物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情緒。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5月終值顯示,美國消費者情緒本月出現明顯下降。與此同時,擔心物價飛漲的美國人數量也創下歷史新高。5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82.9低于4月終值88.3。
對此,瑞聯銀行駐香港高級亞洲經濟學家卡洛斯·卡薩諾娃則認為,經濟重新開放的預期已經超過了對通脹的擔憂。“通貨膨脹在短期內會超標,但美聯儲認識到了這種風險,他們正在考慮充分就業和通貨膨脹的雙重目標,”他說,“因此,這使得投資者可能不太關心美聯儲今年的縮減步伐,而是更多地關注今年重新開放的步伐(并)將對縮減的擔憂留到明年或以后。”
褐皮書顯示,經濟形勢改善尚未轉化為消費者和企業對信貸的旺盛需求。多數地區的報告都顯示,貸款宗數僅“小幅”或“溫和”增長。
漸進拋售企業債組合
隨著經濟復蘇加快,美聯儲6月2日宣布,將開始拋售去年通過一項緊急貸款安排購入的公司債,該安排是在疫情最嚴重時期為穩定信貸市場而推出的,以保證信貸流向企業。美聯儲認為,這在恢復市場功能,支持大雇主獲得信貸以及在疫情期間提振就業方面至關重要。
美聯儲表示,出售包括在二級市場購買的公司債,以及投資于公司債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內的二級市場企業信貸工具將是“循序漸進”的,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出售全部投資組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截至4月30日,該工具有138億美元的未償貸款,包括約85.6億美元的公司債ETF倉位,如Vanguard短期企業債ETF,另外還有52.1億美元的公司債,包括惠而浦、沃爾瑪等公司發行的債券。
《華爾街日報》報道還稱,一位美聯儲官員表示,縮減企業信貸安排的決定與貨幣政策無關,出售凈得將匯給美國財政部。這部分企業債組合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超過7.3萬億美元的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不同。作為貨幣政策的一部分,美聯儲還在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政府債券。
市場分析則認為,二級市場企業信貸工具雖然規模很小,但這一聲明發生在市場預期美聯儲開始討論縮減量化寬松之際,表明美聯儲理事會在撤回緊急刺激工具方面存在一定的緊迫性。
路透社報道稱,美聯儲最新褐皮書為即將召開的6月會議設定了框架。官員們將就如何以及何時開始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步伐,并上調近零利率展開辯論。這些措施是為了緩解疫情造成的經濟沖擊而實施的。
不過,美聯儲官員仍認為,他們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清楚解讀經濟狀況,這意味著真正的貨幣政策調整仍需一段時間才能展開。
(記者 周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