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馬斯克的瘋狂不止在于地面,還在于太空。馬斯克瞄準的是兩大面向未來的市場空白,一邊通過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攻城略地,另一邊,旗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則孜孜不倦地通過龐大的衛星網絡,提前占位太空。但就像電動汽車行業一樣,在商業航天市場大有可為的誘惑下,馬斯克同樣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新紀錄
143星,SpaceX再次創造了全球新紀錄——單枚火箭發射攜帶衛星數量最多。上一任紀錄的保持者是印度在2017年發射的PSLV-C37運載火箭,一共搭載了104枚衛星。
美國東部時間1月24日10時,SpaceX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首次開啟拼車“專列”,用獵鷹9號火箭專門執行小衛星拼單發射任務“運輸者1號”(Transporter-1),將包括立方星、微小衛星和軌道轉移飛行器在內的133個商業和政府航天器,外加10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
“運輸者1號”,是SpaceX今年開啟的首班“拼車專列”。據了解,“拼車發射服務”是SpaceX于2019年提出的構想,要在特定時間間隔內提供獵鷹9號火箭的拼車發射服務,專門幫助小衛星以更低的成本進入太空。
據SpaceNews報道,本次任務的最大客戶是Planet公司,SpaceX為其發射了48顆“超級天鴿”遙感立方星。芬蘭Iceye公司發射了3顆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鷹眼360”公司為其商業信號情報服務發射了3顆衛星;NASA發射了4顆技術演示立方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射的10顆“星鏈”衛星是第一批部署到極地軌道的衛星,將為阿拉斯加和其他極地地區的客戶提供網絡覆蓋。算上此前已經發射的1015顆“星鏈”衛星,SpaceX目前累計發射“星鏈”衛星達到1025顆。
這是今年以來SpaceX進行的第二次“星鏈”衛星發射,不過,目前的數量距離馬斯克的野心還有很遠。2015年1月,馬斯克就宣布了衛星互聯網服務項目,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tarlink)。
按照馬斯克最初的設想,星鏈項目計劃在2019-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一個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網絡,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7500顆部署在距離地面340千米的軌道,2825顆在距離地面1150千米的軌道,最終將使所有衛星連成整體的數據中心,目標是為整個地球提供高速、低成本的衛星互聯網。
伴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馬斯克的野心也在逐漸膨脹。如今,SpaceX將星鏈計劃的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提升到4.2萬顆,其中1.2萬顆已經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3萬顆已提交申請。
星鏈加速
無利不起早,馬斯克絕不是做虧本生意的人,雖然在發射過程中曾多次失敗,但成功后的“錢”景同樣大有可期。
成本已經隨著技術升級而逐漸走低。據彭博社報道,在此次發射的143顆衛星中,首發200公斤的衛星只需要100萬美元,之后每公斤僅需5000美元。與傳統通信衛星的造價相比,這一價格已經大幅降低。
馬斯克對盈利的暢想是美好的,他曾表示,星鏈計劃將投資100億美元,而到2025年就將帶來300億美元的收入,在他看來,星鏈將會搶占全球3%-5%的電信市場。
隨著衛星的就位,馬斯克早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商業化進程。去年10月,星鏈正式在美國華盛頓州等地公測,收費價格為99美元/月,用戶還需花費499美元購買硬件套件,包括用戶終端、支撐三腳架以及WiFi路由器。
本月早些時候,星鏈正式進軍英國市場,獲得了英國電信監管機構的批準并開始測試,收費價格與美國相差不多,每月的費用為89英鎊,設備套裝費用為439英鎊。
另外,在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法國等地,SpaceX也相繼拿到了牌照。對于具體的成本和盈利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SpaceX方面,不過截至發稿還未收到具體回復。
由此,在華爾街眼中,SpaceX也成了香餑餑。去年10月,摩根士丹利已經將SpaceX的估值提升至至少1000億美元,理由是,“SpaceX繼續鞏固其作為新興太空經濟‘任務控制中心’的地位”。
不過,利益背后,爭議同樣不可忽視。比如星鏈對于科學研究的干擾,就一直受天文學家詬病。2019年就有不少天文學家表示,星鏈衛星太亮,會影響天文觀測,SpaceX于去年決定為衛星裝“遮陽傘”,降低衛星亮度,以減小對天文觀測的干擾。但根據《天體物理學雜志》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帶有抗反射涂層的星鏈衛星的亮度只降低到標準要求的一半,仍然會干擾天文研究。
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指出,整體而言,美國的通信網絡并不完善,特別是在邊遠地區網絡比較差,因此像星鏈這種衛星項目就有發展的價值,但能否面向大眾還比較難說,畢竟包括資費和轉發設備在內的費用其實還是比較高的,且城市地區的使用率可能不太高。
太空經濟
對于SpaceX而言,要頭疼的絕不只是技術方面的改進,還有商業賽道的日益擁擠,畢竟,全球都看到了太空這塊空白領域里藏著的市場蛋糕。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到2040年,衛星寬帶將占全球太空經濟增長的50%-70%。
歐洲咨詢公司近日發布的《2020年航天經濟報告》顯示,包括政府航天投資和商業航天收入在內,2020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再創新高,達到3850億美元。
若將時間線拉長,太空已經成為各國的新戰場。過去十年來,世界太空市場中的政府和商業收入共增長了73%,相比上一年增長了90多億美元,攀升至4238億美元。商業航天收入占全球太空經濟80%,高達3368.9億美元。
在項立剛看來,通信衛星的確是比較重要的產業機會。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使用低軌衛星的星鏈,之前也有通信衛星,但多是高軌衛星,低軌衛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
項立剛指出,從成本來看,現在衛星制造和發射的成本肯定比之前低,但在后續的維護更新方面還不好說,衛星使用4-6年后就需要完善,比如電池,另外低軌衛星在穩定性方面的表現也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在這一背景下,SpaceX帶頭狂奔,后來的競爭者也在迎頭追趕。就在1月18日凌晨2時38分,一架名叫“宇宙女孩”的波音747-400飛機從莫哈維航空航天港起飛,將10顆小衛星送入太空。此次任務由英國富翁布蘭森旗下的維珍軌道公司完成,也是該公司首次從空中發射火箭進入太空,為發射低成本衛星的新方法鋪路。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太空經濟的傳統概念包括衛星的設計、發射和運營,拉動數千億元規模的上下游產業。相較于在地面建基站傳輸,將信息放到空中傳輸會更便捷、更環保,沒有河流山川等的阻礙,直線傳輸距離也短,因此也更節約成本。
曹和平進一步指出,衛星發射多了就會形成組網,相當于形成一個數字基礎設施,這將會是未來國民經濟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較于現在的發展,未來這一領域帶動的經濟規模可能高達3、4萬億元”。曹和平坦言。
當然,不只是在美國本土。進入2021年,其他地區對于太空經濟也愈發重視。1月12日-13日,歐洲航天政策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歐盟宣布投資3億歐元扶持歐盟商業航天企業創業創新。根據公告,歐洲投資基金將以股權投資方式向盧森堡風投基金“軌道風投”(Orbital Ventures)和意大利風投基金“普里莫航天”(Primo Space)投資3億歐元,借助這兩家風投機構為歐盟商業航天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助推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