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是七夕,在這個充滿愛的日子里,我們邀請了三組“最美家庭”,分享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守白一家:40年的“互補”
跟每個周末的清晨一樣,忙碌了一周的李守白沒有讓自己在床上多待一分鐘,而是早早出現在廚房,開始為妻子和女兒準備一桌豐盛的早餐。
(資料圖)
飯桌前,李守白眼中的妻子依稀還有著40年前的模樣。
1983年,20歲的沈瑤進入上海民用建筑燈具廠工作。和她同期入職的,就有比她大1歲的李守白。也許就是人群中多看的那一眼,李守白一下子被嬌小可人的沈瑤吸引住了。為了追求沈瑤,擅長繪畫和剪紙的李守白,每天畫一幅“情書”塞在沈瑤的辦公桌里逗她開心。就這樣,兩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年輕人,逐漸日久生情。
從戀愛到結婚,再到女兒的出生,一切水到渠成。不久后,李守白作為上海市民間藝術代表團成員去新加坡參加文化交流。其間,有公司看中了他的才藝,邀請他到新加坡發展。
漂洋過海,愛情之舟會迎來怎樣的風浪?
有機會探索更廣闊的世界,李守白固然高興。可是想到女兒出生不久,自己一旦出國所有的家庭重擔就會落在沈瑤的身上,李守白又有些忐忑。沒想到,沈瑤十分支持他出去闖一闖。就這樣,而立之年的李守白,前往新加坡做簽約畫家。而沈瑤留在上海獨自照顧女兒之余,也轉而到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工作。
有一年,沈瑤從上海前往新加坡探親。飛機上,她遇到了上海和平飯店的老年爵士樂隊。閑聊中,老克勒們自豪地告訴沈瑤,“老上海題材”炙手可熱,蔡琴在上海唱老歌,關錦鵬在上海拍電影《長恨歌》。
見到李守白后,沈瑤與他分享了這段“小插曲”,這也讓有著近10年海外藝術生涯的李守白重新思索——在新加坡,人家想讓你畫什么,你就得畫什么,讓你怎么畫,你就得怎么畫,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留下自己的作品。
“你一個上海人,為什么不去畫上海的風貌呢?”沈瑤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李守白,是啊,我就是石庫門里長大的,更有底氣可以把上海味道挖掘出來。
然而,重回故鄉,于李守白而言就意味著重新開始。當他反復琢磨,將自己對石庫門的記憶和眷戀融入一幅幅畫、一張張剪紙,實現自己藝術夢時,沈瑤也毅然辭去了鐵飯碗,選擇與丈夫攜手創業,當好左膀右臂的角色。
從以李守白的名字創立“守白藝術”這一品牌起,沈瑤就全身心支持丈夫的事業。他們女主外男主內,商業上的洽談,全由沈瑤負責,李守白只用專心創作。
當然,這對“好搭檔”也時而會在工作上產生爭執。處女座的沈瑤是個凡事都追求完美的人,哪怕一個標點符號有問題都必須立刻重做。幸好,沈瑤的“強勢”在李守白看來是種“互補”:一切都是為了藝術。也正是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早就擁有“現代重彩畫家”“海派剪紙藝術大師”等眾多光環的李守白,仍然堅持在創作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周佳一家:7小時的“約定”
上海與摩洛哥,跨越歐亞大陸。
2019年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的眼科醫生周佳作為上海援摩醫療隊的一員,首次踏上這個位于地中海、大西洋和撒哈拉沙漠之間的非洲國度。
周佳和同批援摩的醫療隊員的執業地點是摩洛哥北部的一個山區里,雖然它有著一個寓意非常美麗的名字“舍夫沙萬”,但是比想象中更糟的醫療條件還是讓大家嘆了口氣:病房只有一些最基本的藥物、手術室器械非常簡陋而且不好用、大部分病人都只會說阿拉伯語……
在克服語言障礙、醫療物資短缺、生活習慣差異等各種困難的同時,中國醫療隊承擔著門診、急診、病房、手術等全系列醫院醫療工作。而周佳作為全沙溫地區唯一一位眼科醫生,“24×6”是常態,每周只有周日一天休息,除了手術,還要兼顧門診和急診。
休息時唯一的愿望,就是和丈夫視頻。周佳和丈夫相識于復旦校園,多年來,他們奮斗在臨床第一線,專注于自己的專業研究,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職業的特殊性,使得兩人團聚吃一頓晚飯都是“難得”之事。但他們彼此沒有絲毫怨言,而這一次周佳上飛機前,性格內斂的丈夫堅定地對她說:“你在前方好好工作,后方我來管。”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因為有7個小時的時差,周佳和丈夫說好每天中午12點聯系,和兩個女兒說說話。但是這個小小的“約定”總是被看不完的病人打斷,很多次等下了手術臺,孩子們早就睡了。好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給了周佳信心,讓她可以更積極地融入到當地的醫療工作中去。
報喜不報憂,是周佳和丈夫之間無言的默契。在摩洛哥的第一年,每一次頭疼腦熱,周佳都是獨自撐過去,而在上海的一大兩小,也是如此。唯獨有一次,8歲的大女兒腿部受傷骨折,盡管及時包扎,但是后來拆石膏時才發現恢復情況并不好,這讓周佳頭一回有了“鞭長莫及”的焦慮。
第一次,周佳有了撐不下去的感覺。而最終讓她安下心來的,還是丈夫一錘定音的支持:專注于工作,這里再難,有我。
還有什么比這更浪漫、更堅實的允諾。周佳說:“家就是溫馨的港灣、奮斗的動力!幸福源自于此!”
周琳禕一家:“零一”媽媽的轉變
周琳禕,微信昵稱“壹姐”。她曾經在世界500強工作多年,如今則是上海浦江匯社區公益發展中心的核心力量,成為孩子們心中的“零一”媽媽。
“壹姐”并不是一直都像她的微信名這么“霸氣”的。
因為一次意外骨折,周琳禕離開了工作了15年的互聯網公司。在成為全職媽媽的那兩年里,她變成了一位圍著孩子、圍著廚房、圍著家人的“三圍”女人。全職媽媽當然有自己的價值和幸福,但周琳禕發現她做不好這個角色,也因此總是心情低落、不修邊幅。
看到妻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周琳禕的丈夫除了鼓勵她,還為她報名提升自信的培訓班。有一回周琳禕在寧波培訓,丈夫知道她認床,在外面睡不安穩,而那天從寧波回上海的車票也已售罄。于是丈夫一下班就驅車百公里接她回家。返程途中一路電閃雷鳴,周琳禕的心里卻是暖洋洋的。
愛,讓周琳禕的心漸漸開闊起來。
周琳禕的丈夫是一名優秀的黨務工作者,在他的激勵下,周琳禕開始拿出更多時間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從2020年7月開始參與志愿者工作起,周琳禕發現,自己從過去遇事就會抱怨的傾訴者,變成了化解抱怨的傾聽者;同時在家人的支持下,又一步步從一名志愿服務的參與者,逐漸轉換為志愿服務的發起者、志愿項目的開發者、志愿服務的創新者、志愿制度的規范者,最終成為了志愿服務的引領者。
這些年,周琳禕積極參加上海、普洱兩地志愿者學習交流活動,幫扶云南普洱困境兒童,順利啟動“玩具漂流”及“上海媽媽講故事”項目。也因為這次機會,在丈夫的支持下,兩人還資助了一個女孩,幫助她順利完成學業。
在不斷向身邊人宣傳志愿者服務精神及理念的同時,周琳禕還希望成立一個志愿服務“批發”站,將所有優秀的人集合在一起做快樂且有意義的事。如今,周琳禕建立的親子志愿群早已從最開始的7組家庭,發展到如今上百組家庭的規模。
這其中,當然還有周琳禕丈夫和孩子的身影。“周末的二人世界和親子時光,很多時候就是在志愿亭度過的。”
如果要問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周琳禕會回想起那個電閃雷鳴的夜晚,丈夫驅車百公里接她回家。那一定就是愛情里最美的樣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