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氫能源概念股尾盤拉升,截至收盤,京城股份漲停,厚普股份、蜀道裝備漲超7%,雪人股份漲超6%,美錦能源漲超5%。消息面上,國家標準委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
近年來,隨著氫能利用技術發展成熟,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氫能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氫能已經納入我國能源戰略,成為我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IEA數據統計,2021年全球氫氣總產量達到9423 萬噸/+5.5%,全球氫能市場規模達到1250億美元,預計2030年氫氣產量將達到17998萬噸,年復合增速約7.5%。
(資料圖片)
國家標準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涵蓋基礎與安全、氫制備、氫儲存和輸運、氫加注、氫能應用五個子體系,按照技術、設備、系統、安全、檢測等進一步分解,形成了20個二級子體系、69個三級子體系。
《指南》提出了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重點。在基礎與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術語、圖形符號、氫能綜合評價、氫品質、通用件等基礎共性標準以及氫安全基本要求、臨氫材料、氫密封、安全風險評估、安全防護、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氫安全通用標準,是氫能供應與氫能應用標準的基礎支撐;在氫制備方面,主要包括氫分離與提純、水電解制氫、光解水制氫等方面的標準,推動綠色低碳氫來源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在氫儲存和輸運方面,主要包括氫氣壓縮、氫液化、氫氣與天然氣摻混、固態儲氫材料等氫儲運基本要求,容器、氣瓶、管道等氫儲運設備以及氫儲存輸運系統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安全、高效氫儲運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在氫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氫站設備、系統和運行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加氫站安全、可靠、高效發展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在氫能應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電池、氫內燃機、氫氣鍋爐、氫燃氣輪機等氫能轉換利用設備與零部件以及交通、儲能、發電核工業領域氫能應用等方面的標準,推動氫能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安全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指南》明確了近三年國內國際氫能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部署了核心標準研制行動和國際標準化提升行動等“兩大行動”,提出了組織實施的有關措施。
成本仍是關鍵因素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氫能戰略地位也日益獲得認可。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氫能的戰略定位: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也將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氫能產業目前處于從0到1階段,成本是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其中綠氫目前的生產成本較高。當前技術條件和市場環境下,制氫、儲運、分銷、乃至終端利用環節均面臨成本高的問題。隨著氫能未來發展前景的逐步明確,以及各項鼓勵發展和支持政策的出臺,氫能產業各環節在過去兩年均取得一定進展。
天風證券預測,到2025年,綠氫制備單位成本有望下降至14.46元/kg,較2022年下降65%;
到2030年,綠氫制備單位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至8.88元/kg。分維度對比綠氫與藍氫、灰氫的經濟性看,綠氫與藍氫有望在2025年平價,與灰氫有望在2025-2027年平價。
供給端方面,發展綠氫制氫為解決風光大基地帶來的新增發電量消納問題的解決手段之一,將與鋰電、光熱、液流等多種儲能手段和特高壓向東部輸電共同發展。
需求端方面,中國是全球氫氣需求量和生產量第一大國,年需求量及生產量均占全球30%左右,且未來中國氫能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因而帶來了綠氫制氫環節的發展契機。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3500萬噸,到2060年,需求量將增至1.3億噸左右。
氫能建設進入快車道
202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氫能產業關鍵材料國產化快速提升,氫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氫能行業處于從產品驗證到商業模式形成以及規模化發展的臨界點,隨著氫能在制儲運用各個環節的技術能力和市場空間再獲新進展,預計后續會有氫能應用滲透率將會進一步提升。
同時,全球氫能產業發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22年底,全球氫能領域的直接投資額近2500億美元。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該投資總額將升至5000億美元。到2050年,全球范圍內氫能占全部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提高到18%,氫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
國泰君安指出,中國氫能規劃明確,產業周期已開啟,綠氫項目呈現高景氣度,電解槽需求快速增長,上游制氫端率先受益。增長動能將自上而下逐級傳導,疊加來自終端應用側的深度脫碳需求,有望帶動氫能產業鏈各環節設備放量。
中信建投也表示,氫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利用非化石能源電力、提升電氣化率方面具備廣闊應用潛力,是電力的重要補充。從現狀到“達峰”到“凈零”,氫的利用規模有望實現3倍以上的增長,接近1億噸每年。建議關注:
(一)在產業發展仍處于導入期,政策扶持力度和節奏非常關鍵,競爭格局遠未明朗的當下,考慮到產業發展政策對技術進步的高度需求與直接推動作用,關注技術優勢相對明顯的標的:億華通,雄韜股份,東岳集團(化工組覆蓋),中材科技,厚普股份等;
(二)考慮到未來可再生能源制氫是氫生產的主流技術路線,關注光伏、風電及新型電力系統的優質標的: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運達股份、明陽智能、新強聯、金雷股份、大金重工、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國西電、思源電氣、新風光、智光電氣等;
(三)考慮到部分車企、設備企業在氫燃料電池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關注長城汽車、上汽集團、濰柴動力(汽車組覆蓋),冰輪環境(機械組覆蓋)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