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互聯的今天,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不斷加速創新融合應用,為各行業高速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背后蘊藏的許多投資機會也正不斷顯現。
(資料圖)
近日,國內領先的智慧監測與物聯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碧興物聯科技(以下簡稱“碧興物聯”)即將于8月9日登陸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為36.12元/股。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環境自動監測領域開發的企業之一,碧興物聯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趨勢,致力于為生態監測、水利水務、公共安全等行業進行數字化賦能,正是一個值得觀察的例子。
1、政策加持、深厚技術背景,支撐闖關資本市場
縱觀行業發展趨勢,政策作為引導產業發展方向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無一不在支持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今年年初,頂層設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發布,“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更是再次加大了對數字經濟的支持力度。
細分到各領域中,《“十四五”水利科技創新規劃》、《“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一系列規劃先后出臺,加速推動了生態監測、水務水利、公共安全等行業的數字化應用。
在此背景下,對于企業而言,管理者作為決定企業成長軌跡的核心人物,只有在其深入理解現代技術創新特點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的將物聯網、數字化等現代科技轉化和運用到企業發展中。
碧興物聯的公司董事及董事長何愿平先生,正是符合這一特質。
從過往經歷來看,何愿平先生本科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火箭專業,并曾就職于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處的主任科員,以及科技部中國國際科學中心,任國際合作部部長。較強的研究背景體現出何愿平先生在科研及技術創新上的能力。同時,何愿平先生還曾任職于碧水源、云南水務等上市公司,豐富的管理經驗為其在公司業務開展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政策支持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依托于豐富的技術經驗和能力,何愿平先生帶領著公司一步步踩準政策鼓點,加速數字化轉型并實現多元化發展,亦是公司奔赴資本市場的底氣所在。
2、順應數字化轉型,驗證成長邏輯
聚焦到公司層面,在何愿平先生的帶領下,碧興物聯持續構建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數字化系統,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智慧感知設備、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大數據平臺等產品和技術服務。
簡單來說,首先,感知層作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層,公司基于自主研發的感知層儀器,可對百余種因子進行智能感知和自動監測。其次,公司采用物聯網技術將感知層多維數據傳輸至應用層的大數據處理云平臺,最終實現環境數據挖掘和智能化分析與應用。
據悉,目前碧興物聯的業務廣泛覆蓋生態監測、水利水務、公共安全三大領域。
隨著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碧興物聯持續升級迭代原有產品,并推出偏振散射大氣顆粒物分析儀、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自動監測系統、生態監測數字孿生系統、數字農業大數據系統等新產品。不斷提升的智慧監測應用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夯實了碧興物聯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一方面,碧興物聯的收入、在手訂單以及員工數量近年來均實現大幅增長,業務規模持續擴大,驗證了其數字化發展戰略的正確性。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2年期間,公司收入由2.14億元增至4.72億元,增長率高達120.53%;在手訂單由1.91億元增至4.55億元,增長率為137.57%;員工數量由474人增至743人,增長率為56.76%。
另一方面,連續多年的多個領先頭銜,直接彰顯出碧興物聯在我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中的優勢地位。
例如,“2018年提供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水站設備數量排名第二位”、“2019年承擔國家長江經濟帶水站建設數量占比33.3%、排名并列第一”、“2021年承擔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水站運維項目數量、提供監測設備數量均排名第二位”等。
總的來說,借助前期從感知層到數據平臺的全產業鏈優勢,碧興物聯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大感知層儀器的創新研發,提供數據挖掘與應用平臺,為公共安全大數據領域進行數字化賦能,在行業競爭中加寬護城河,成長路徑愈發清晰。
3、小結
數字產業化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碧興物聯在生態監測、水利水務、公共安全三大領域積累的深厚經驗,奠定了其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筆者認為,隨著碧興物聯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其有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拓展在醫療儀器、新能源儀器設備等新興領域的融合應用。在抓住機遇為智慧水利、數字農業等更多領域進行數字化賦能的同時,公司亦是有望加速推動物聯網行業數字化轉型,釋放更大的能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