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冊制落地已有半年的時間,從實際融資節奏來看,今年以來的IPO和再融資相比去年均出現放緩,嚴監管下的撤回數量大幅增加,符合證監會“實行注冊制并不意味著放松質量要求”的表述。7月24至25日的證監會年中工作座談會提到“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預計后續融資節奏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另外,7月21日滬深交易所聯合發布《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并與分類監管安排關聯,保薦機構約束進一步強化。
▍IPO的上市、受理、上會、過會節奏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和波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上市節奏相比去年有所放緩。7月,滬深A股有31家公司上市,共計募集資金371.5億元,自4月10日主板注冊制首批10家企業上市以來,IPO上市節奏保持穩定。然而,今年以來總體的IPO上市節奏相較去年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放緩。今年1-7月,滬深A股共有162家公司上市,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0.0%,共計募集2387.1億元,同比減少31.1%。其中,IPO家數的減少主要是由于科創板IPO同比減少了14家,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的募集金額分別減少了56.3%、12.9%、23.3%。
2)受理節奏總體呈現脈沖式的特點。7月,滬深A股IPO受理數量為0,上一次月度無IPO受理的情況要追溯到2018年8月。總體來看,滬深A股IPO受理節奏呈現脈沖式的特點,一般來說6月為當年IPO受理的峰值,7月的受理量相對偏少。2021年6月、2022年6月分別有290家、248家公司的IPO申請被受理,分別占當年受理數量的47.2%和59.6%。今年在全面注冊制實施的影響下,3月也出現了一個峰值,今年的3月和6月分別有198家、186家公司的IPO申請被受理。2021年7月和2022年7月的受理量同樣非常少,僅分別有5家和2家。
3)上會數量減少,過會率也在下降。7月,滬深A股有21家公司上會,今年1-7月共有190家公司上會,月均27.1家,而2020-2022年的月均值分別為52.8家、38.6家、39.9家。相比去年同期,今年1-7月科創板上會數量減少了44家,降幅57.1%,是主要的拖累項。同時,今年1-7月滬深A股整體的過會率降至84.7%,其中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的過會率分別為90.5%、86.2%、69.7%,而2020-2022年的整體過會率分別為95.4%、87.9%、87.1%。
4)上會前的撤回數量大幅增加。今年1-7月,滬深A股有107家公司在上會前選擇撤回,相比去年同期數據增長了44.6%,撤回的主要增量來自于主板和科創板,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加了19家和21家。
▍再融資節奏有所改善,但整體仍弱于去年。
1)再融資節奏環比改善,但募集金額仍弱于去年。按上市日計算,6月再融資(包括增發、配股、優先股、可轉債、可交換債)規模進入谷底,僅有20家公司進行再融資,募集金額僅201.7億元。7月的再融資規模出現環比改善,公司數和募集金額分別回升至49家和727.0億元。今年1-7月,滬深A股共有283家公司進行再融資,相比去年同期增加6.4%,共計募集5257.5億元,同比減少8.1%。
2)上會數量小幅增加,增量來自主板和創業板。7月,滬深A股有47家公司的再融資上會,今年1-7月共有294家公司的再融資上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6.2%,其中主板和創業板分別增加了22家和21家,是主要的增量來源。
3)撤回數量同樣大幅增加。與IPO情況類似,今年1-7月滬深A股有23家公司撤回了再融資申請,接近去年同期數量的2倍,撤回的主要增量來自于主板,數量從去年同期的1個增加到了10個。
▍全面注冊制實施不等同于加快融資節奏和放松要求。
今年2月1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已經明確了“實行注冊制并不意味著放松質量要求”。從全面注冊制實施以來的實際融資節奏來看,IPO和再融資相比去年均出現放緩,嚴監管下的撤回數量大幅增加。7月24至25日的證監會年中工作座談會提到“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預計后續融資節奏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
▍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并與分類監管安排關聯。
7月21日,滬深交易所聯合發布《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該辦法將首發上市公司質量作為評價重點,涉及上市后五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表現,賦予上市公司質量70%的權重,賦予保薦業務質量30%的權重,突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目標導向。得分前20%的保薦機構劃為A類,后20%的劃分C類,其余為B類,交易所將根據分類結果對保薦機構在審首發保薦項目采取提高或降低非問題導向現場督導比例的分類監管措施,保薦機構約束進一步強化。
▍風險因素:
IPO和再融資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復蘇不及預期。
關鍵詞: